编者按:
“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农民的“保护伞”、和谐社会的“减震器”……从这些称谓中间,我们可以读出公众对社会保障工作的期待。各种政府主导的保险制度,离不开公共财政强有力的支持。近年来,我市的财政社保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部分工作在镇江乃至全省都有位次。本刊从今天起开辟“真情筑社保”专栏,展示我市财政社保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让公共财政阳光普照民生
5年,我市财政社保支出年均增长20%
财政的天平开始向民生倾斜。记者日前从市财政局了解到,从2002年到2006年,我市财政社会保障经费支出由2954万元增长到6051万元,累计达2.2174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财政对农村(社区)公共卫生的累计投资占总支出的60%,达1.3393亿元。
2004年,我市在全省范围内提前一年实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由于缴费低、报销比例较高,深受群众欢迎,参保率在2006年就达到了100%。在保证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的同时,市财政逐年提高补贴标准,到2007年达到了每人30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报销比例和报销范围,减轻了农民就医压力。
从2006年开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市开展了“万人保障”行动,重点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此过程中,财政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每人70元左右的财政补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参加保险。随着参加新型医保和农保的人数逐年增加,财政用于这方面的支出也是逐年递增,年均增长幅度超过了21%,5年共支出3305万元。
在所有经费支出中,年均增幅最高的是农村五保和城乡低保,为24%。2005年,市财政将81万元的五保老人供养经费全额包下来,这在镇江地区属于首家。不仅如此,为保证资金及时到达五保户的手中,防止截留,财政部门为每一名五保户办理了存折,每月按时发放。
到目前为止,我市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率达到了70%,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今年7月1日起,我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由原来的每月230元,上调至每月260元,提高了30元。此外,由于最近猪肉等副食品价格快速上涨,市财政还专门安排近3万元资金,对276户城市低保户家庭每户予以一次性资助100元,丰富城市低保户的菜篮子。
(倪德贤 曹宏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