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干
长江之畔的扬中三茅街道兴华村,藏着一座与“人杰地灵”紧紧缠绕的桥——状元桥。这片始于120多年前的板儿沙沃土,因一座小桥的故事,让“崇文重教”的种子在江风里扎下了根,也让“状元”的意涵,从古代科举的桂冠,变成了滋养一方人才的精神符号。
故事要从兴华村的“根”说起。如今的三星圩,最早叫 “三姓圩”,是江南李、朱、陈三姓人家踏江而来、围垦造田的起点。后来戴、郑、潘、刘等姓氏相继迁入,圩田从“三姓”到“三星”“高照”,名字里藏着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更藏着村民们 “抱团兴家”的默契。为了方便生活、滋养教化,大家先是在圩东港边办起私塾,后来又建起三星小学;朗朗书声旁,一座木桩石面的小桥也随之立在港上——这便是最早的状元桥雏形。
桥虽小,却是“灵秀”的起点。从长江引来的水,穿过堤下涵闸流进圩内,清得像明镜,甜得似乳汁。村民们说,喝这桥边水的人,总带着一股“向上的劲儿”:民国时,北固乡五任乡长里,有三任是兴华村人;新中国成立后,从这里走出去的人才更是灿若繁星——有在省部级机关履职的干部,有扛着军衔的正师级军官,有捧得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的劳动者,还有省市级的劳动模范、道德模范;至于深耕各行各业的高级技师、专家学者、企业家,更是数不胜数。久而久之,这座供人取水的小桥,在村民心里有了新名字:“状元桥”。这里的 “状元”,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举榜首,而是每一个在岗位上发光、为家乡争光的“出彩人”——是桥边的水,更是崇文重教的风气,滋养出了这样的“状元群像”。
时光流转,老桥的木桩虽已随岁月隐去,但“状元”的故事从未褪色。2024 年春天,兴华村两委循着老桥的旧址,建起了一座阶式混凝土水桥。新的状元桥,不再只是取水的通道,更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地标”:石阶上刻着往昔的故事,江风里飘着新时代的期许,它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告诉每一个来此的人:这里的“状元”精神,从未离开——它在村民代代相传的家训里,在孩子们奔向学校的脚步里,更在这座桥承载的“崇文、向上、争先”的信念里。
如今,状元桥早已成了兴华村的“打卡必到地”。游人来此,不仅是为了看江景、寻古意,更是为了触摸那份“平凡亦能出彩”的力量——毕竟,这座桥告诉我们:每一个认真生活、努力奋斗的人,都是自己人生里的“状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