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关注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足”够精彩 “足”够沸腾 下一条:万世红颜应如是
在荆棘中辟路
——读《路是这样走通的》
  2025-10-28

□ 范继平

《路是这样走通的》是镇江市作协副主席钱俊梅与扬中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孙蔚斌的合作成果。前些时候,孙蔚斌送来出版社的样书,我专心致志地看了一遍。这部长篇报告文学原先名为《通灵于飞》,后来两位作者经过认真思考,书名改定为《路是这样走通的》。

此书名一旦确定,我认为它已然向读者宣告了某种成功。然而真正震撼人心的,从来不是终点处的鲜花与掌声,而是那些在无路之处硬生生踏出血路的足迹。正如《平凡的世界》所展现的,这部报告文学之所以能超越一般作品的肤浅叙事,正在于它没有回避前行路上的荆棘密布,反而将困境转化为一种美学体验,将挣扎升华为一种精神仪式。在遍地都是“成功学”快餐的时代,这部作品对成功状态的深刻审视,值得我们迁思回虑。

《路是这样走通的》中最令人动容的篇章,恰恰是主人公严荣飞“尚未走通”时的窘迫与坚持。作者以时光刻录机般的笔触,记载了严荣飞在简易彩钢厂房里的孤独守望,面对多次实验失败时的自强不息,以及资金链濒临断裂时的顽强拼搏。这些情景蕴含着较强的文字张力,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基本境况——我们始终在“未完成”的状态中摸索前行。作品将这种“在路上”的中间状态具象化呈现,使读者领悟到困境并非成功的对立面,而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严荣飞历经N次失败仍毅然选择砥砺前行时,那种西西弗斯式的庄严,构筑了比任何成功宣言都更具深度的生命寓言。

在传统叙事中,困境常被简化为需要跨越的障碍,是主角迈向荣耀巅峰前必经的考验。而《路是这样走通的》打破了这一常规,它赋予困境本体论价值,使其成为锻造人格的熔炉。严荣飞回忆道:“公司最艰难的三年,恰是团队成长最快的三年。”这句话揭示了作品的核心哲学——路并非走通了才有价值,而是在看似无路可走时,每一次尝试本身都在创造价值。作者精心遴选的素材案例表明,最终“走通”的人,往往并非因遇到的困难更少,而是因学会了与困难共处,甚至从中汲取养分。这种将困境内化的能力,构成了现代人最为稀缺的精神财富。

《路是这样走通的》中反复呈现的一个意象是“转身处的光明”。作者似乎在暗示,人类精神最璀璨的瞬间,往往出现在坚持到不能再坚持的那一刻之后。书中记载,时代不仅催生了国营扬中电子仪器厂,更孕育了严荣飞这颗质朴的种子。在改制号角响彻大地的时代浪潮中,他含泪告别国营厂,搭建起彩钢瓦简易厂房,“通灵电器”由此诞生。这个新生命历经风雨,茁壮成长,终成参天大树,硕果累累,成为扬中民营企业中的又一个上市公司。其发展历程,恰恰蕴含了存在主义的深刻洞见——当我们全身心投入某项事业时,整个世界都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给予回应。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未将这种曲折历程神秘化,而是清晰地呈现。正是严荣飞前期所有的积累与坚持,才使得他能够识别并抓住关键契机。路是这样走通的:不是靠幸运,而是靠配得上幸运的准备。正如我们常说的,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之人。

当代社会弥漫着一种“成功焦虑症”,人们急于复制他人的道路,却忽略了每条道路背后的独特性。《路是这样走通的》通过丰富的案例表明,真正的道路从来不是预先铺就的,而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记得,在《通灵于飞》初稿讨论会上,严荣飞曾说:“当我回头看时,发现所谓的路,不过是我的脚印连成的轨迹。”这句话告诉我们,重要的并非循规蹈矩地前行,而是在无路之处镌刻下自己的足迹。

当我们把《路是这样走通的》置于当代文化语境中审视时,其价值愈发清晰可感。于这个崇尚“秒速成功”的时代,这部作品凭借沉稳的叙事节奏与深入的个案剖析,筑起了一道抵御浮躁的精神壁垒。它告诉我们,路不是被走通的,而是在坚定地行走中逐渐显现的。那些最终穿越幽暗隧道的行者,并非因瞥见光明而迈步,而是因迈步而邂逅光明。这种“行而后知”的智慧,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需要的生命诗学。

《路是这样走通的》超越了一般报告文学的叙事模式,成为一曲关于人类精神韧性的赞歌。它提醒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终点,而在于行走的过程;道路的价值不在于畅通无阻,而在于每一步对自我的超越。当合上样书时,以严荣飞为首的那些在困境中依然选择前行的身影,长久地萦绕在我心头。这或许正是这部作品最珍贵的馈赠——它不仅揭示了路的通达之法,更昭示了何等灵魂方能走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在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它不仅仅是对一个企业家成长历程的记录,更是对人类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精神的颂扬。在严荣飞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无数普通人面对生活重压时的真实写照:有迷茫,有挣扎,但更多的是永不言弃的坚持。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时代背景和社会变迁的元素。这使得作品不仅具有个人传记的色彩,更成为了一部反映时代精神的力作。通过严荣飞的成长轨迹,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大时代浪潮中的奋斗与崛起,也感受到了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艰辛与辉煌。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66811 
您是本站第
647206859
位访问者
本年度:201739978 本月:2109964 今天:1047043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