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面上是‘创二代’,实则是从零开始搭台子唱戏。”谈及2017年接手丈夫母亲创立的扬中市佳旺华电器有限公司,身为企业副经理、也是丈夫何值彤“贤内助”的朱玲,说出了夫妻二人的创业底色。彼时,这家成立于2003年、主营电气配套产品的企业,正深陷资金短缺、技术停滞、业务萎缩的困局。而这对夫妻的到来,不仅为企业“破冰”解困,更带领其踏上环保转型新赛道,最终实现年产值大幅增长、员工规模翻倍的跨越式发展。
临危受命接过“烫手山芋”
“2017年公司出了变故,我和老公就接手了。”朱玲回忆,刚接手时企业“内忧外患”交织。资金链紧张,工人工资、供应商款项难以结清;技术上依赖老式隔离与负荷开关,在价格战中毫无优势;业务更是陷入停滞。更棘手的是,夫妻二人毫无企业管理经验,“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朱玲说,此前她在上海从事航空票务工作,后回归家庭成为全职主妇。何值彤虽大学毕业进入母亲的企业,从基层起步积累了一定经验,但面对如此庞大的“烂摊子”,仍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困境并未吓退这对年轻人。为摸清业务脉络,何值彤重拾基层经验,从产品结构到生产流程逐一拆解、梳理;朱玲则转型负责后勤统筹,将航空票务工作中的细致劲儿融入企业管理,“除了技术研发和车间生产,企业其他琐事我负责管理。”朱玲说。在夫妻二人的合力推动下,企业逐步摆脱“小作坊”模式,为后续发展筑牢了基础。
逆势转型打开海外市场
2020年疫情突袭,本就脆弱的业务再遭重创。“国内市场份额一年比一年少,价格一年比一年低,老开关产品基本没单子了。”朱玲说。面对困境,夫妻二人没有陷入焦虑,反而下定决心“换赛道”,放弃低价竞争,全身心投入新产品研发。
转型的方向,源于对政策与市场的敏锐判断。何值彤说,他依托早年在基层积累的产品认知,在老产品基础上推进升级创新,将核心研发方向锁定在断路器上。研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没有技术遗产可继承,全靠自己摸索,还有老一辈元老给我们提供解决方案。”何值彤坦言,从2017年接手到2020年,两年多时间企业始终在做产品升级储备,就是为了等一个突破的机遇。
这份坚持很快迎来回响。2020年,国内某知名企业主动找上门,希望合作开发针对海外市场的一款产品。当时国内尚无此类产品的研发报告,而疫情期间不敢松懈的何值彤,早已在相关技术领域完成积累。“他们提出方案,我们负责优化,全程参与技术对接。”朱玲记得,因中外时差,团队常白天抓生产,晚上熬夜配合客户做试验,“精神压力很大,但没人想过放弃”。2022年,该项目正式启动研发,2023年实现量产。这款定制产品一经推出,便为企业打开了海外市场的大门。
深耕市场成为行业佼佼者
与国内某知名企业的合作,成为企业发展的“分水岭”。如今,这款海外客户定制电气配套产品不仅为企业带来稳定订单,更让其跻身行业“技术支撑者”行列。
业务的突破,也带动企业实现全方位成长。员工数量从接手时的20余人增至60余人;管理模式从“无制度”向规范化大企业靠拢,年产值攀升至9000万元;客户群体更是实现“大换血”,从最初依赖民营企业订单,到承接国内国网项目,再到开拓海外定制化市场,企业真正站在了新赛道上。
“我们这代人做企业,理念和老一辈不一样。”何值彤信认为,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不盲目定目标,但要不服输、敢于尝试。他坦言:“制造业难,接手企业后,骑上马就下不了马,前期30%的投资都可能失败,但成功了才会被看到,失败了就默默调整。”如今,企业产品已处于国内行业前端,但夫妻二人仍在探索更深层次的环保转型,“这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但跟着国家政策方向走,肯定不会错。”
从基层技术员成长为技术研发“带头人”,从航空票务员转型为企业后勤“大管家”,何值彤与朱玲用8年时间证明,所谓“创二代”,不是继承光环,而是用创新思维与拼搏精神,为老企业注入新生命力。“人一定要敢尝试,试过才知道能不能成。”朱玲的这句话,正是他们8年创业路的最佳诠释。
□ 施周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