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倪昌国
读者看到这个题目,可能奇怪,这是什么题目?且听我慢慢道来。
中国文字,历史悠久,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初是甲骨文,然后是钟鼎文,直到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也统一了文字,为“篆文”。到了汉朝,逐渐为“隶书”所取代,就接近现代的文字了。至于楷书、草书,是写法不同。而“书圣”王羲之与“骚圣”屈原、“赋圣”司马相如、“史圣”司马迁等共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了《简化字总表》,1986年又重新发表了新版,标志着我国的语言文字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意义。
《汉语拼音方案》,解决了读音和推广普通话问题,而简化字的使用,不仅是字的笔画减少了,容易写了,而且写字的效益提高了,可以把时间用于其他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我认为简化字典型,生动而形象莫过于“从、众”二字,皆出于“人”字。“人”,原是个象形字,是一个人向前走的样子,而“从”,前面一个“人”,后面跟着一个“人”,后面的人跟着前面的人。而“众”字,两个人,后面还有人,三个人,甚至还可以想象更多人。从,繁体字为“從”;众,繁体字为“衆”。无论从哪个方面,都不如“从”和“众”好识、好写、好记、好理解。现在的中年人,甚至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如果不查字典,也不会知道这两个繁体字了。
“从众”,是指按多数人的意见或流行的做法(行事),也是一种心理,绝大多数人都有从众心理。明明是东,他偏说西,明明是鸭,他偏说是鸡,这种逆反心理的人毕竟是极少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非常匮乏,买紧俏的商品往往排起长队,有个人看到前面排着长队,就问卖什么,前面的人说“毛选”,他误以为是“毛线”,毛线那时非常紧缺,便跟着排队,直到前面,才知道是人们出于对伟人的热爱,某册“毛选”刚出版发行,人们排着队购买(毛选,即《毛泽东选集》;毛线,即绒线,手工编织或内衣,很保暖)。
“从众心理”在饮食文化表现得尤为突出。10年前我在《镇江壹周》(广播电视报,每周出一期)上曾发表一篇短文《宴春吃早茶》,把百年老店宴春楼和泰州的者者居饭店作比较,宴春楼名气不小,味道也好,但生意一般。而者者居的鱼汤面、煮干丝、蟹黄大包很有名气,生意红火。前两年再次去泰州者者居吃早点,更是排起几十人的长队,真是希奇。
再说过一桥到大路镇,长鱼(鳝丝)汤也很有名,有一家生意特别好,不仅座无虚席,甚至后客等前客。我也去吃过几次,一碗干拌面,一个蟹黄包,一碗长鱼汤,价廉而物美。我每次去吃,都遇到不少扬中的食客。
我市港东北路,曾经要打造“美食诗词一条街”。现在诗词不见了,有家醉月楼川菜馆,上午十点半钟就有人去吃,十一点钟店堂就坐满,楼上包厢要预定。特色菜是“黑鱼汤”。黑鱼片佐以蘑菇豆腐之类,鱼片粉嫩,白汁汤鲜美可口。
人们吃者者居的鱼汤面、大路镇的长鱼汤、醉月楼的黑鱼汤,也有从众心理。第一次路过那里,看到有人排队,我也排队,这家饭店菜肯定好吃。饭店里座无虚席,有人站在桌子边“等”,我也就站着等。食客中互相传,一传十,十传百,这家饭店的生意肯定红火。
以上所写,便是我由“人从众”所想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