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 飞
从埃及的尼罗河到中国的黄浦江,跨越万里远涉重洋,具有七、八千年历史的两个文明古国以展览的方式展开对话。
从扬子江心的小岛到繁华都市的上海博物馆,舟车劳顿暑热难耐,怀揣对古老文明的热爱与向往,观后我有一种欣悦和沉醉。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把埃及文物搬到中国人的家门口展出,本来就是一种绝妙的创意,据传这个展览收入七个亿,这是文化的魅力、文化的能量!
为了看展览,八月中旬我提前一周预订门票,只有收展的最后一天零点到六点的门票,其他时段已经一票难求。在晨曦初露的时候我来到了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走进去就走进了古代埃及的世界,大开眼界。带给人的是心灵的震撼,唯有不停地拍照,以期永远的记忆。
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也是中国首次与埃及政府合作,全面揭秘古埃及文明及其最新考古发现的大展。“金字塔之巅”冠其名恰如其分。
埃及文明自有埃及的特色,从我的角度看就是沙漠化的粗犷与巧夺天工的技艺有机融合。金字塔的造型是简单的三角形锥体,高低错落。而中国的古塔则是重檐斗拱,高耸入云,每层有瓦片、花窗饰之,内部有旋转楼梯,外面有阳台可以俯瞰世界。
我看到了一座斯芬克斯像,这是一座高达一米多的石像,人面兽身,典型的古埃及风格,与中国的石雕有显著的区别,一看就是浓郁的西域风,带有粗犷的非洲沙漠风,帽饰和头饰也是民族风味。以蛇为图腾,作为饰件,国王像加上假的胡须,面目慈善,其他黄色、青色的石雕突出男尊女卑,大多数表面粗糙不平,麻麻带点,整体看确实是石雕的特点,刚强有力。中国的石雕佛像如大同石窟云岗石窟,总体看还是比较光滑,以圆润为美,这是唐朝的审美观念所致,如唐贵妃一样。
埃及文明留给后世的以神灵和祭祀文化为标志,最大的展厅是法老的国度,历代的国王如美内普塔、辛奴塞尔特一世、新王国拉美西斯等等,他们都以石像的方式供后人纪念,以期灵魂永存。有哈特谢普苏特跪像、哈特尔站像、复活的奥塞里斯卧像、帕卡和卡苏的方雕、普塔大祭司夫妻像,姿态万千,庄严肃穆。装饰品体现了古埃及的艺术高超,两条蛇对称在石板上,彩绘萨布提匣上有沙漠中的交通工具,马和人都是艺术化的表现手段,纹饰多元,服装艳丽,间以花纹,扑面而来的就是沙漠的气息。
木乃伊和猫神的展品更加彰显了埃及文明的特色,在萨卡拉有猫神庙,猫坐像也是迥异于东方猫的特点,看上去有威武的风格,塞赫迈特的护身符也是猫的造型,廋劲的身躯、尖削的头颅都是奇异风。
一张图片十分明了地表明了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国的发展上下对应关系,文明古国遥相呼应: 新石器时期中国有距今约8000至7000年的裴李岗文化、跨湖桥文化,前王朝时期下埃及玛阿迪文化群约公元前4000—前320O年,对应了中国的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上埃及古国时代第一阶段阿姆拉特时期(涅伽达一期)、格尔津时期(湿伽达二期)、 涅伽达三期零王朝,距今约5800至5200年,对应了中国的红山文化、崧泽文化;距今约5500年,上下埃及统一,定都孟菲斯,萨卡拉地区出现马斯塔巴基,中国则有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另外一张图片则清晰地显示尼罗河畔的情况,沿着尼罗河金字塔、神庙星罗棋布,附近就是绵延不绝的沙漠,埃及文明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造就的。现在他们一亿人口依然紧紧依靠尼罗河的滋养,一如中国的长江黄河、大运河,没有水就没有文明的诞生。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的文明和埃及的文明一样,都是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沉淀,经过无数仁人志士的薪火相传,一代代砥砺前行中显示出他们的神采,至今仍然熠熠生辉。今天在上博的展览就验证了这个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