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美食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扬中要闻
扬中要闻  
上一条:在加快发展中实现新崛起 下一条:民主村:跨越发展奔小康——建设全面小康村系列报道之五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奋力实现扬中新崛起——在中共扬中市委九届十次全会上的讲话(摘要)
王守和   2005-12-26

  

我们即将告别“十五”,跨入“十一五”发展的新阶段。在这承前启后的重要时刻,市委召开九届十次全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全会、镇江市委全会精神,回顾总结“十五”和2005年的工作,认真谋划“十一五”发展,部署2006年工作,审议通过市委《关于制定扬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继往开来、团结拼搏,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实现扬中新崛起。

一、奋力实现扬中新崛起,我们必须在总结“十五”发展中坚定信心、乘势而上

五年来,扬中发展跃上新台阶,跨入新阶段。全市上下坚持加快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预计今年完成GDP109.3亿元。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1.3亿元。 五年来,扬中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预计到“十五”期末,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结构为2.99:61.09:35.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146.62亿元。工业产业集聚加快。农业产业化得到推进。三产服务业比重增加。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基本完成,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镇村区划调整有序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果,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启动。 五年来,扬中城乡面貌明显变化,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十五”期间,累计投入近15亿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坍江治理全面启动,“双清双美”、“创卫、创模”活动有效开展,社区建设和物业管理不断推进。教育、文化、体育、卫生、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新的成就。 五年来,扬中“三个文明”建设同步推进,协调发展。以争创“党建工作先进市”为龙头,党的建设得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关注民生,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机制,切实帮扶弱势群体。以建设“平安扬中”、“法治扬中”为目标,大防控体系和大调解机制基本形成。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工作得到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局面进一步巩固。 2005年是实现“十五”目标的关键年份。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三个高于”的目标,按照“项目强市、两轮驱动、三业并举、增收富民”的思路,加快“两个率先”进程,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十五”发展划上了圆满句号。在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做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手调整规划布局,科学定位未来发展。面向扬中的长远发展,按照“城乡一体化”总目标和“三集中”原则,抓好规划布局,科学定位发展空间。在城镇布局上,正式启动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核心区规划;积极稳妥推进原三茅、兴隆两镇合并,扩大城区;实现桥(泰州过江通道)、港(兴隆港区)、城(城区)整体互动,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编制镇村建设规划,合理布局中心镇和农村居民点,统筹实施城乡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港区布局上,对兴隆以南、扬中大道以东长江岸线及腹地重新规划,坚持深水深用,建设港口,发展物流。规划利用八桥段岸线约7.5公里,建设深水码头、仓储物流和临港工业集中区;引进浙江盈都集团,计划投资6亿元在兴隆段建造2座3万吨级(兼靠5万吨)公用码头。泰州过江通道(经扬中)项目有效推进,被正式列入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和省高速公路网暨过江通道规划,桥址和连接线的走向已基本确定,勘察设计工作正式开展。华润(扬中)电厂项目的前期准备进展顺利。在工业集中区布局上,推进市、镇两级企业集中建设,规划建设项目承接平台,省级开发区重新核准认定基本完成,沿江工业集中区、新坝电力电器产业集中区、油坊精细化工集中区内项目建设加快,西来桥工业用地规划已调整到位,为“铁本”重组及配套项目的引进创造了条件。 二、立足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为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出台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及其配套实施办法,开展了“民营经济推进月”活动,民营经济呈现出“投资领域宽、发展速度快、比重份额增”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年新增民营企业420家、个体工商户1215家、注册资本6.1亿元、从业人员3016人,民营企业和注册资本同比分别增长17.3%、60.5%。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0%。为切实优化投资软环境,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改善税费环境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提高行政效能创优投资环境的意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实现公平税负,强化部门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能。为加快沿江开发步伐,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沿江集中开发建设的意见》,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投资向沿江集聚。 三、抓好生产要素配置,推动速度效益同步提升。坚持“增加工业性投入、实施集约化发展”的原则,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克服“四紧”瓶颈,优化资源配置。指导有序节约用电,预计全年工业用电增长27.8%,保证了全市生产需要。拓宽融资渠道,邀请镇江市各大银行与我市企业对接,市内各银行积极支持企业发展,今年新增企业贷款超过8亿元。合理节约用地,今年解决历史遗留用地540亩,违法用地纠正报批1150亩,新争取用地指标980亩。全年新上工业项目182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达65个。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性投入23.8亿元,同比增长40%左右。目前已有156个项目顺利竣工投产,预计年内可新增产出20亿元。企业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品牌创建,竞争力增强。新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家,其中国家级3家。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25个,申请专利460项。大全集团、宏达化工争取省重大成果转化基金共2870万元。中电集团变压器成功申报中国名牌产品,与星河塑料管道系列产品一起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全市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同步提升。预计全市完成工业产值197.7亿元、销售169.9亿元、利税1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4%、25.6%、24.6%。预计市“30强”企业产值超亿元的达到24家,同比增加4家,超5亿元企业5家,大全集团跻身全国电工行业百强企业前十强,预计今年实现产值30亿元,上缴税费达1.5亿元。中电集团产值突破15亿元。规模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为全市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围绕实现全面小康,着力提高居民收入。锁定“2006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按照“已实现的指标抓巩固,可望实现的指标抓到位,难度大的指标抓全力攻坚”的思路,把各项任务具体分解到年度、镇区、部门,统筹兼顾,条块结合,整体推进。坚持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作为重点抓到位,大力提高收入水平、就业水平、保障水平,不断加快城乡居民的致富步伐,预计今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14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同比分别增长12%以上和14%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4900余人,增加工资性收入达3500多万元,人均增收7200元左右。以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双帮一推”活动以及社会慈善救助等不同程度地解决了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困难。 五、突出“民生为先”原则,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按照“民生为先、量力而行”的思路,针对群众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快各项社会公用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以“双创”活动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城市面貌。“创卫”工作通过镇江市考核验收和省专家组评估,“创模”工作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的技术评估。投资近3000万元建设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城区污水截流管网,城区污水收集和处理率将达到70%以上。实施天然气入扬工程,累计投入4600万元建设燃气管网和门站,主管网已经覆盖城区,年底前城区近5000户居民可望用上天然气。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加大,新实施道路建设70.3公里。拟定全面治坍方案,投资2390万元完成部分险急河段治理。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速推进,市人民医院综合病房大楼开工建设。 六、实践执政为民宗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按照“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要求,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员进千家、机关进百企”、“为居民服务、建和谐社区”等主题实践活动达到了联系群众、促进发展、提升形象的效果。积极开展“双帮一推”、“双强”型村干部队伍建设、社区党建“三制”建设等主题活动,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基层干部领民共富的能力增强;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克服“铁本”消极影响,引导党员干部振奋精神,锐意进取,服务基层,抓发展抓落实的能力增强;大力弘扬“诚信博大、自强不息”的新时期扬中精神,进一步激发全市上下创业创新、致力发展的热情,开展弘扬“移风易俗、厚养薄葬”文明新风活动,社会文明风气上扬,教育和引导群众的能力增强;党风廉政建设继续深化,党务、政务公开日趋规范,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教育,建立廉政档案,各级领导干部防腐拒变的能力增强。

二、奋力实现扬中新崛起,我们必须在谋划“十一五”发展中高点定位、全面提升

实现扬中的新崛起,我们既有宏观发展的重大机遇,又有长期发展所积累的坚实基础,更令人振奋的是,“十一五”期间我市可望实现三个“历史性突破”。泰州过江通道(经扬中)将建成,形成“一岛四桥”格局,改写扬中有大桥无高速通道的历史,我市将成为沟通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节点;兴隆港口码头将建成,沿江开发有实质性突破,改写扬中有岸线无港口的历史,我市将成为连接国内国际的新兴港口城市;大项目建设将得到实施,华润(扬中)电厂、铁本重组等大项目将相继开工建设,改写扬中有园区无大项目的历史,我市将成为更加发达的沿江工业城市。这些重大突破必将为我市加快发展开辟出新的空间。机遇就在眼前,发展时不我待。市委号召,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认清形势、坚定信心,高点定位、全面提升,扎实推进“两率先”,奋力实现新崛起。 “十一五”发展的目标定位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提高全市经济实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化、经济国际化、城乡一体化、社会和谐化,按照“一年奔小康,三年大推进,五年实现新崛起”的总体思路,把扬中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科教发达、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水上花园城市、新兴的滨江港口物流中心和国内一流的电力电器产业化基地。 一年奔小康,就是加快小康建设进程,确保2006年在镇江市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各项指标达到省和镇江市全面小康水平。 三年大推进,就是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抓好科学规划,促进“三集中”,优化产业布局和城乡布局,切实提升扬中城乡建设的品位,形成扬中独具魅力的城市风格;加快推进沿江开发,重点做好大桥、大港、大项目“三大文章”,形成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培植“亿元方阵”,形成一批顶天立地的“巨人”企业;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在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形成一批精品和亮点,充分展示扬中社会发展的时代气息。 五年实现新崛起,就是通过五年的努力,到“十一五”期末,扬中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民富水平普遍提高,在全省和镇江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全国“百强县”的位次进一步前移。到“十一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力争比“十五”末翻一番,年均递增14%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的80%以下。 围绕“十一五”发展的目标定位,要落实好五个方面的重要任务: 1、全力建设具有扬中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2、全力形成沿江大开发的格局。要按照“规划先行、完善设施、内外集聚、创新机制”的思路,加大开发力度,把岸线优势转化为开发热势。通过加快沿江开发,实现扬中产业的集聚发展、园区的功能提升、城市的联动开发。 3、全力推进产业升级。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突出提升二产、扩大三产、优化一产。要培植一批科技含量高、专业配套强、协作紧密的产业链和产业群。要加快形成以产业为龙头、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推进全民创业,努力实现民营经济的新跨越。 4、全力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要确立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坚持城乡统筹原则,以城乡统一规划为先导,以城乡产业统一布局为基础,以城乡基础设施统一建设为重点,促进城市先进生产力向农村流动,城市社会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全面提高城市化水平,努力把扬中建设成为沿江新兴的工贸城市。 5、全力构建和谐社会。要切实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和善待百姓的关系,按照“五个兼顾”的要求,协调各方利益,化解各类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调动基层群众支持发展、参与发展的积极性。

三、奋力实现扬中新崛起,我们必须在率先发展上强势开局,整体推进

2006年,既是十一五”发展的起步之年,又是扬中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决战之年。全市上下要围绕“率先小康”的总目标,按照“强势开局、整体推进”的总要求,抢抓机遇,突出重点,强化举措,确保为“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明年GDP增幅要达到14%以上,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幅达到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达到14%以上。 1、突出增收富民,实现全面小康。要按照城乡统筹、富民优先的思路,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为重点,全面落实各项既定措施,确保政策性减负落实到位,工资性收入增加到位,促进资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增长到位。要落实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减负增收效应,让农民真正得实惠。要搭建创业平台。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创业富民的主要抓手,进一步降低“门槛”,放宽准入,加大扶持,优化环境;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引导广大农民自主创业、艰苦创业的主渠道,大力实施农业“短、平、快”项目,积极培植龙头企业、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和产业化基地,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创业的生动局面。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加强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运用,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要扩大社会就业。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拓展就业渠道;实施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实施统筹城乡就业计划,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就业登记、服务和培训机制,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要完善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城乡低保政策,做到应保应保;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98%以上,加强社会医疗救助,形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养老保险,推行覆盖农村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要实施帮扶济困。深入开展“双帮一推”主题活动,切实巩固帮扶成果;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扩大慈善基金规模,实施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济困,切实帮助被征地农民、城市拆迁安置户、下岗失业人员中的特困群众和家庭,守住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的“三有底线”,逐步解决贫困家庭看病难、子女上学难问题。 2、突出招商引资,加快沿江开发。确定规划布局,抓好形象进度。明年上半年要力争完成沿江开发区域规划和岸线整体利用规划制定,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相衔接,确定空间布局、功能定位、产业重点。下半年要进入投资建设期,落实引进项目,加快在手项目的实施,形成形象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聚功能。实行“市场化运作、随项目推进”的方式,配套完善沿江工业集中区内的路、水、电、通信、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快兴隆公共码头建设,为引进机电设备、船舶制造等临港工业项目创造条件。开工建设标准化厂房,为中小企业进区集中发展搭建平台。依托资源优势,引进大项目。以企业为主体,镇区作推动,依托岸线、港口、产业和生态优势,“小分队、多批次、高频率”,走出去招商引资,争取引进一批投量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大项目。跟踪推进香港恒通公司沿江开发规划建设项目,争取早日投入建设。继续推进华润电厂、南华糖业等在手大项目和铁本重组的实施,争取早见成效。以外引外,推进现代南自等配套企业和关联企业落户我市。理顺开发机制,推进集中建设。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构建协作机制,实施联动开发,举全市之力,推动新建项目特别是大项目向沿江工业区集中。 3、突出自主创新,培植产业优势。做大产业基地。拟定“扬中电力电器产业化基地建设方案”,推动电力电器产业化基地建设。继续扶持大全、中电等规模骨干企业扩大合资合作,提高产业档次,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发展一批关联、配套的中小企业,形成企业集群发展格局,明年电力电气及关联产品的销售收入要突破100亿元。培育产业链条。重点培育支持硅材料产品链,及早组织对下游产品的研发,经过资本运作、技术转让和原料供应,形成硅橡胶产品链,明年产品销售超过10亿元,“十一五”末达到60亿元,成为扬中的第二大产业。太阳能硅材料明年实现由硅片向硅棒延伸,积极引进投资开发上下游产品,同时支持光伏产品发展,逐步形成光伏硅材料产业链条。培育优势产品。重点培育电子示波器、臭氧发生器等一批技术领先、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拓展市场,扩大规模,形成产品优势。培植规模企业,要加大对规模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特别在向上争取、要素配置上提供优质服务,提高规模企业的支撑能力和贡献份额。扶持规模企业上市,大全集团长江股份已完成上市辅导,抓紧包装上市;宏达化工明年获得批文,争取早日上市。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引导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强强联合、院企合作”等渠道,提高科技研发能力。以全市“三十强”企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民营科技企业为实施主体,促进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科研机构建设,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和科技成果。设立市科技创新基金,促其研制开发向高端化发展,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突出全民创业,激活民营经济。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兑现和执行力度。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放宽准入条件,兑现扶持政策,公平税费负担,规范检查行为,该放的全部放到位,该降的真正降到位,该减的坚决减到位,该服务的及时服务到位,让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投资有回报、发展有实惠。要进一步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对初创型民营企业,要开通快捷审批通道,提供全程服务,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初创成本;对成长型民营企业,要给予生产资源配置的支持,提供担保基金、促进银企合作,优先安排工业土地、生产用电,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对重点民营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的办法,促进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扶持企业做大做强,让全市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创业有信心,发展有方向,形成“铺天盖地”与“顶天立地”、本土企业与外来民企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要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把镜头和话筒更多地对准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力宣传供销员和经济能人创办实业、民营企业家二次创业的先进事迹,让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让全市民营企业家和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5、突出地域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区位优势,培育现代物流业。抓住泰州过江通道和兴隆公用码头即将开工建设的机遇,按照“公水联运、港城联动”的思路,加紧港口物流业的开发。筹建钢材及有色金属材料物流体系,为扬中企业服务,向长三角地区集散。论证申报物流保税仓库项目,开发国内外物流业态,力争有更多更好的物流、仓储项目落户扬中。依托产业优势,拓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抓好与电力电气产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构建扬中国家电力电器产业化基地的信息、研发、检测、投资、物流服务体系。依托生态优势,发展旅游业。放大“国家生态示范区”和“中国江鲜之乡”的品牌效应,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形成融大江风貌、环岛风光、民居风情、企业风采、江鲜风味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加快雷公岛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建设“长江湿地公园”,拟定雷公岛开发规划,年内完成岛堤加固整修,堤外生态修复,并实施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依托基础优势,提升商贸流通业。重点发展建材、防寒服等专业市场;规划建设专业商品街,发展大型超市和城乡连锁,支持现有重点商贸企业上档次、上规模,提高三产服务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对财政的贡献份额。 6、突出功能建设,提高城市品位。要继续坚持“民生为先、量力而行”的原则,以城乡统筹、完善功能为着力点,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配套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城市品位。完成规划全覆盖。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城市控制性详规全覆盖、重大专项规划全覆盖,各项规划要相互衔接、配套。认真抓好村镇规划和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实施一批城乡建设重点工程。采取财政资金引导、市场化运作、积极向上争取相结合的方法,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实施主城区六大片区改造工程、城区骨干河港净化工程、续建道路和环卫设施建设工程、城乡水气联动建设一期工程、新农村示范镇建设工程、现代化城乡示范居民点建设工程等一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城乡建设重点工程。实施长江扬中河段二期整治工程,维修加固穿堤建筑物。加快供水、供气管网建设,逐步推进集中供水、集中供气。持续推进“双创”工作。坚定“创则必优、创则必成”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解决“创卫”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问题,组织调研,分步解决“城中村”。组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城市卫生、城市环境指标均要达到国家标准,争取早日通过验收。以“六清六建”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双清双美”活动,将城市管理的触角向集镇和农村延伸,改变城郊结合部“脏、乱、差”的状况。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以争创“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为目标,进一步推进社区医疗、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社区服务的班子建设、阵地建设,打造一批特色社区、文明社区,推进物业管理,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良好人居环境。

四、奋力实现扬中新崛起,我们必须在引领发展上勇挑重担,主动作为

“十一五”的目标、明年的任务已经明确,实现这样的目标,是全市上下的愿望。完成这样的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责任重大,各级基层组织任务艰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各级基层组织要勇敢地肩负起发展的重任,自觉地提高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勇当解放思想的表率、奋发作为的表率、狠抓落实的表率、勤政廉政的表率。 1、要在解放思想上求突破。要克服传统束缚,确立创新意识,就是要敢于突破传统习惯和经验束缚,在新形势下开辟出新的发展之路。要克服懈怠思想,确立进取意识,就是要振奋精神,昂扬斗志,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和发展追求。要克服畏难情绪,确立奉献意识,就是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哪里困难最多,哪里问题最大,就把精力集中放在哪里,真正扑下身子,用心用智,实实在在地破解难题。要克服浮躁心态,确立责任意识,就是要集中思想,集中精力,不分心,不走神,踏踏实实地抓好当前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尽其责。 2、要在狠抓落实上比作为。我们各级干部都要学会抓招商引资、抓项目引进,要在全市上下真正形成一种抓开放、抓项目、抓落实的浓厚氛围。要有抓项目的敏锐性。要有抓服务的硬功夫。要有抓落实的真本领。 3、要在做好群众工作上树威信。要树立抓好发展是政绩,做好群众工作也是政绩的观念。一是要真正贴近群众。二是要积极引导群众。三是要真诚关心群众。 4、要在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上见成效。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切实履行党要管党的职责,力求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干部工作、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上出效益、出业绩。其一,要充分发挥各级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其二,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其三,要充分发挥精神文明的导向激励作用。全市各级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顾全大局、爱乡创业,弘扬“诚信博大、自强不息”的扬中精神,在实现扬中新崛起的伟大实践中凝心聚力、建功立业。 “十一五”是扬中“两个率先”进程中的关键时期,五年看三年,三年看头年,我们一定要明确目标、坚定信心、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为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而合力奋斗!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54935393
位访问者
本年度:21232988 本月:4088506 今天:67191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