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美食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迎春之花 下一条:练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硬核“内功” 政企同心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写作缘起
欧阳修语   2024-03-14

  □ 朱务清 最近,我出版一本拙著《趣味作文指导·读故事 学作文》,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是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 ‘老大难’。换言之,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 作文教学,为什么成为“老大难”的“老大难”的呢? 我们姑且简单地回顾一下语文教学改革走过的艰难而曲折的历程。 1949年春,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开始改革“大一国文”课程,委托朱德熙先生编写一本切合实际的作文教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朱德熙先生在《作文指导·序》中指出:“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应该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的。过去各级学校的国文课程,形式上虽包括读本和作文两个方面,而实际重点却放在读本上,作文成了附属的东西;同学在读本里所得的只是空泛的知识,对于实际很少有帮助。”1949年,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拉开第一次语文改革的序幕。七十多年过去了,朱德熙先生的这段话今天读起来仍振聋发聩。 1978年3月16日,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在《人民日报》发表了 《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全国中小学教育界立即响应,掀起语文教学改革的热潮,专业刊物如春笋般诞生,种种教材不断问世,教学流派纷呈,出现了一派繁荣景象。 四十多年过去了,教改的劲头依然高涨,但是,扪心自问,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期间,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统一”,教材编成文选,语文知识成了补白,课堂教学上成文学欣赏课,“实际重点却放在读本上”(朱德熙语),作文教学成为应试的工具,没有摆上重要的位置。不少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写不出中规中矩的实用文,影响了工作。 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不能不让人深刻反省。 1953年,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乔木倡议中学汉语和文学分科教学,1956年出版了一套教材,那时初中毕业生走向社会,大多数都能写出文从字顺、中规中矩的文章,甚至出现了脱颖而出的作家。而且,上学期间,学生课业负担不重,中午图书馆里可谓座无虚席,两节课的晚自习,一节课就能完成课后作业,剩下来的时间就去阅读课外书籍,学生度过快乐的青少年时代。现在,哪怕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完成作业也是如牛负重,课外阅读成为泡影,厌学情绪潜滋暗长。 胡乔木同志说:“解决作文教学的问题应当作为语文教学改革会议的重要议程。” 我退休后依然关注中学语文教学,发表了些文章,出版了两本拙著,愿为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出些绵薄之力。 我囿于阅读范围,但也看到一些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的文章,他们都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列宁同志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毛泽东主席说过:“如果一切课学了许多,不算很多也不算很精,但学会了看书作文,那他们出校后的发展就有了一种常常用得着的基础工具了。”况且,作文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在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抓住作文这个牛鼻子,就能带动其他素养的提高。 我想:现代汉语和写作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材也应该按照学生学情和知识体系去编写,只有程度深浅的区别而已。因此,编写一本“适用”“精要”的作文教材,提供广大师生参考。这是本书编写的缘起。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学习的动力,所以本书就叫《趣味作文指导》,分为十四章,章下设节,每节开篇尽量讲一个紧密配合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全书紧扣作文材料从哪里来、作文怎样选择材料、作文怎样构思谋篇、作文怎样表达材料、作文怎样选择词语、作文怎样锤炼语句、作文怎样使用修辞、作文怎样运用标点符号、作文怎讲究文面、作文怎样修改完善等,企图建构一个作文教学体系的框架。另外,介绍了消息写作、通讯写作、散文写作以及日常事务文书写作等。每节紧密结合写作知识的介绍,选择典范例文约有75多篇、片断节选142多篇并适当点评,以利于学生借鉴和欣赏,阅读和写作相结合。 作文教学为什么成为 “老大难”的“老大难”呢?这是编者多年苦苦思考的问题。 说白了,写作就是解决认识和表达的矛盾。认识是解决写什么,表达是解决怎样写,逐渐向想写→有写→会写转变。这里指的没有写和怎样写,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两件事。因此,本书为此重点介绍了如何观察生活,感悟自然、社会、人生的相关知识与方法,附上相关的例文,从而有助于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生活不仅为作文提供事实材料,也包括情感和认识。作文是生活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不是纯客观的,它体现着作者的主观精神——情感和认识。情感和认识是体验生活的结果。生活体验深刻,情感才强烈,认识才独到,写出来的作文才更充实,更有灵性。生活和作文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结合的途径就是感悟自然、社会、人生。观察、感受是基础,体悟、思考是升华,从而解决学生作文中没有东西写和不见作者自己的踪影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表达。编者多年来对基本表达方式进行了深入思索,不完全认同专家学者的见解,在《第四章 作文怎样表达材料》陈述一孔见,请益方家,对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的笔法作了详细的解说。同时对语法、修辞、标点符号也根据适用、精要的原则,作了介绍,列出表格,一目了然,宛然类似一部简明语文辞典。 张志公先生再三强调:“总起来说,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课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教学、语文知识教学和作文教学。这三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的,不能有所偏废。” 去年夏天盛暑溽热,我坐在书斋里,开着空调,爬着格子,也不失为是一种快乐的精神旅游。初稿形成后,反反复复地修改,数易其稿,终于封笔。 1961年8月,我开始走上讲台。在中学里,我干了二十八年,在市委党校干了十四年,始终没有脱离语文教学,感受良深。我曾戏谑过:“学生写作文犹如牵牛下井,教师改作文恰似愚公移山。”作文教学为何“是‘老大难’的‘老大难’”。症结在哪里呢?恐怕是教师的问题,总是“当评论员”,而不是“当教练员”,在传授知识上兜圈子,却没有在训练上花气力,哪里知道顶级运动员是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训练出来的。不错,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但必须 “有的放矢”,“箭”不能老是在手中把玩,必须“射”出去,才知道是否中“的”,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百步穿杨的目标。因此,有语文教育家提出: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导”出来的,一字之差,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观。这就像训练小孩走路一样,大人的帮扶是需要的,但最终还是要小孩自己经历走走→跌跌→走走的过程,才能独立行走。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萌发了《趣味作文指导》的动因。经历二十多年的学习和积累,探索兴趣→知识→训练的思路,才完成写作任务。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牢记鲁迅先生的话:“要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我们的学生只有深入生活,在“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上下一番苦功夫,这样做能使自己写出的文章“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诗句)这本拙著前前后后历时二十年,“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欧阳修语),写写停停,停停写写,修修改改,忐忑不安,今年下定决心,终于杀青,了却心愿。由于编者学殖谫陋,眼花心拙,又急于完稿,舛误难免,敬请方家读者指正。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61219471
位访问者
本年度:28075448 本月:653508 今天:255726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