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美食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精绣芳洲光影城事 下一条:佚名2
收藏奇遇记
——《建德生石桥记》《募义渡启》收藏经过及译读
  2021-11-28

   □ 陆尊 2017年,因大路机场建设,进行大规模拆迁,刘先生前去铲地皮(即收旧货),进得一间老屋,瞥见墙角一箱布满老鼠屎的烂书,即与房主协商收得。一回扬中,即电话通知我去看,因最上一层实在污秽不堪,主人不屑动手,我粗略一看,不由震惊不已,竟然是毛笔手抄本。 收到馆中,迫不及待地全部翻出,总数有二、三十册,手抄本占一半,另一半为线装印刷本,皆为清未至民国古籍,细看收藏印章,印文为:赵高嵩收藏印,与较早前从另处购得《海国图志》收藏印相同,查阅丹徒史书,知赵高嵩(字仰秀)为清末丹徒秀才,工书法,在丹徒颇有名望。由此可知,原拆迁主人,已出售数批古籍,不知其它流落所处,是否归于有心研究人之手。光绪三十年前,扬中属六邑共治,大部属丹徒等县,连夜仔细找寻与太平洲相关內容,真是大喜过望,关联之处竟然有数十处之多,最为重要的有:丹徒举人王树勳(字厚庵)为新坝所著“建德生石桥记”、为八桥、油坊、西来等地所著 “募义渡启”,这两篇对研究扬中清代历史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它有多篇当江沙徐氏、吴氏、张氏等谱序,太平洲贞洁烈女等文。更多的是圌山周边的风土人情文章,有“募打狼启”,说明清末圌山有狼为患,读来颇为有趣。还有诸多命理、医书、诗词、挽联等,从太平军攻占江南避难太平洲到鬼子火烧圌山楞严寺,包罗万象。  (一) 《建德生石桥记》一文选自《王厚庵夫子杂存(上)》,记载了旧时扬中人民修建德生石桥的来龙去脉。 以下为 《建德生石桥记》原文(徐敏点校): 当德兴、乐生二洲之壤相接处,有穿心港,港东达大江,西通夹江,跨港而为桥者不一,而德生桥尤为往来之冲,港之南为德兴,北为乐生,故桥以德生名。其始建之岁月不可考,大约自二洲有民居以来,当即有是桥以便往来,其由来久矣。桥之为制相沿,皆架木为之,上覆以土,取其事之易集。然木为之质,不数十年即腐挠缺坏,须易以新者,易焉而未久,又辄坏,又须改为。夫屡坏屡作,不特行者病而居者亦劳,则石桥之建,固其宜也。顾木之与石,其难易则相悬矣:木可近购,石则须采自远方,其难一;木之为直轻,石之为直奚翅倍蓰,其难二;木为之工无几,石为之工亦奚翅倍蓰,其难三。则有不得不仍旧制者,虽然,果实心以为之,则难者易矣。故今兹石桥之建也,其始则赖有某某等约十人,先集钱三百缗以为之倡;而某某等继之,为遍募于洲之人,且募诸四方,又共得若干缗,而资以集。资既集,遂购石鸠工,朝夕从事。始事于光绪三十年某月,而至某月而竣。石之用凡几,工之用凡几,材木之用凡几,计共钱若干缗,桥长几丈,宽几尺,两旁阑以铁縆,其规制盖用以密矣。于是余宗人瑞卿为之属书其事,余思桥梁之事,古昔王政之所及,故《夏令》曰“十月成梁”;而汉诸葛武侯治蜀,亦好治道路桥梁;后世则多民间自为之。然余读先虞集《平江路重建虹桥记》,则言官修转不若民修之费省期速而能久坚。经今期桥是之建也,其资皆募诸民间,不费公家一钱,又材良而工勤,信乎?其费省期速而能久坚矣。以是见天下事,果实心为之,未有不可底于成者,则又不独一桥也。余承瑞卿之属,嘉诸君子之勇于为义,不揣梼昧,为书其颠末如此。俾镵诸石以垂于后,至捐助姓氏,则详列于碑阴,是为记。 光绪岁次乙巳仲夏端阳节前二日里人王树勲撰  奚贞根曾著《德生桥》(节选自《桥乡》),现摘录如下: 新坝大港是南北通江的穿心大港。港道由南向北,有座清朝建造的麻石桥,桥面条石三拚三节,东西方向架跨港上,直通雷公嘴渡口,是新坝地区前万太、敦厚乡的群众去公信桥、东岳庙、三茅镇的必经桥梁。桥上镌刻桥名“德生桥”。桥址位置很特殊,桥西头落座乐生洲,桥东头落座宝晋洲与德兴洲交界处。向北三步有一支港,港上有平板木桥,叫天字一圩小桥,当时民间俗称 “三步两张桥,百步跨三洲”。小时听塾师唐志顺和校董赵汉池谈论“德生桥”名的来历。赵说:“这桥是地方仁人化缘建造,经乡董耆老和私塾先生斟酌题名,采用德兴洲的‘德’和乐生洲的 ‘生’而得名。”唐说:“为什么不采用乐生洲的‘乐’和德兴洲的‘德’,叫‘乐德桥’呢?”赵说:“‘德生’二字,既是二洲名中各采用一个字,又是《四书》章句中的经典涵义。《大学》右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有‘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论语》中其为章要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用‘德生’为桥名,有双重含义。”  1938年,日本鬼子侵犯扬中后,在六吉桥东筑起炮楼,老百姓称那里是东档子鬼门关。只好另找蹊径,绕道从德生桥行走。东南的四教、和气、公信,以及圌东等乡的群众,上雷公嘴芦柴滩去割柴划草,把这条路视为平安之路。1940年3月12日上午,新四军挺进纵队,从江北嘶马镇码头过江,由张正芳率领四十余人,埋伏在公信桥西,与鬼子激战。此后,日本鬼子放火烧毁周家埭,共产党获悉日寇配备辎重车、摩托车,欲来新坝地区扫荡,为使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损失,地下党组织发动百姓和民兵拆去何家大桥、匡家桥、德生桥,以断绝鬼子来犯之路。抗战胜利以后,新四军北撤,国民党军队进驻扬中,无力恢复交通桥梁。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兴建公路,修复桥梁。1976年,县政府拨款兴建德生桥,把原来的断石,作为桥两头的基础,新建了水泥拱桥,改名为“胜利桥”。2005年又一次拨款重建钢筋水泥混凝土桥,又把“胜利桥”名改为“得胜桥”。 人们知道今天的 “得胜桥”和昨天的“胜利桥”,还应该知道历史上最早的桥名“德生桥”,因为它的邃意隽永。 (二) 《募义渡启》一文选自《王厚庵夫子杂存(仰秀抄)》。  《扬中县志》载:“清光绪十年(1884),省沙漫洲义渡总局在三 、育婴洲港设义渡总局,有救生红船1艘,义渡船10余艘,此后,头墩子、思议港、丰乐桥三处乡民,各造义渡船1艘,三处港口又分别建义渡亭。此文,即募建义渡之启事。 以下为《募义渡启》原文: 从来赋河广者,一苇可杭;言江永者,片帆竞渡。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自古然矣。乃窃观近来津渡之区,多苦舟人之恶,以钱数之多寡为船行之速迟,倘或日暮雨阴,则倍加需索,而且漏舟不虞其险,满载不虑其危,种种弊端,不能殚述。如长江之小河、黑沙、阴沙、思义港、六圩港等处,夙称津要之地,其弊殆有甚焉。敝同人目击之下,惄焉心伤,思维设立义渡,庶几以除积习,以利行人。第事当经始,需费浩繁,造舟则材木之用几何?工匠之用几何?设局则经理者之薪水几何?操舟者之工食几何?斯必集夫巨资乃克成。 兹义举,念轻裘非一狐之腋,大厦岂一木所为?特为将伯之呼,冀获多助之益。伏愿仁人君子,悯唤渡之维艰,解金囊以相助。多多益善,源源而来,有米为炊,功成不日。效昔贤之成法,雇舟子以试行,由是篙工不得以峤癖而迟延,行人亦不形阮囊之羞涩。将见夕阳,渡口如获济世慈航;暮雨柳迹,大有接人宝筏。则相违一水,此后问渡者共便其程,往来不用一钱,斯皆好善者玉成之功德。是为引。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56078105
位访问者
本年度:22400367 本月:5255885 今天:354574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