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美食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心存虔敬习启功 下一条:秋 兴
怀旧随感
朱菊华   2020-09-16

  □ 朱菊华 1975年7月我从联合中学高中毕业后,回乡当起了农民,直至1976年9月我走上教育岗位,从此和农村、农民、农活告别。短暂的一年农村经历,我经历了苦累的体力炼狱,尝遍落后的农耕生活的苦辣滋味,感受了饥饿难当贫困交加的艰难煎熬,让人生的青春年华销毁在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中。 1975年文革已近尾声,可是我们那个闭塞的弹丸之地,是不可能与时代合拍的。文革的余温还有,我和我的几位高中同学被派往生产队 “割资本主义尾巴”,白天走村串户窥探人家是否做小作坊 (编蒲包),晚上集中在一起汇总白天的收获,提供黑名单给大队干部。这些人家就成了被革命的对象,重则没收工具(碾子),轻则约见谈话,广播大喇叭点名批评,吓得这些靠这手艺挣零花钱的人家胆颤心寒。不到半年时间,风向有所转变,文革的戾气略有收敛,拨乱反正的微风稍稍吹来。我们的活动小组解散,我人生第一份工作就此了结。 死心塌地回生产队干农活,当农民别无选择。体重约等于42公斤的我老实地当起了农民,晨曦中深翻土地,烈日下定点栽秧,月光下挥镰割麦。背灼炎天光,足蒸暑土气,每一幕都印现在脑海中,每一桩都贮存在记忆里。 天刚微亮,妈妈就把我们姊妹几个叫醒,吃点小零食,扛起五齿大钉耙往田间地头走去,开始深翻土地。所谓的农业专家指导农民说“要想收粮多,必须深翻土”,这毫无科学根据的愚昧举措着实让农民吃尽了苦头,土地被深翻了,可粮食还是歉收。翻土的农活对我而言是使出了吃奶的力气,还是落在后面。隔壁的何家奶奶个头壮实,干活内行,人心善良,同情弱小,每遇这出死力的活,她干完了自己的任务后便就掉头帮我翻一段,我得以轻松许多。其实那时她也年过半百,每每这样的帮助我都是感激涕零,却又无以回报,我只是怨自己无能为力。许多年后听到何家奶奶去世的消息,我潸然泪下,想去祭奠告别却又过了时间,这件事成了我终生的遗憾。 通过几个月的劳动锻炼,大家觉得我表现尚可,值得信任,又同情我体力不支,更因为我是高中毕业生,便推举我当记工员。我欣然领命,暗中窃喜,以后可以少干点农活了。队长允许我每月用一天时间在家统计账目,和其余干活的人相同报酬。我美滋滋的,可父亲说我这样不好,占了便宜,还是用晚上时间统计,每月的这一天偷懒的机会就被父亲剥夺了。有一次我粗心大意把一个人的账目统计错了,父亲恼怒地说要撕我的账本,我吓坏了,只能反复赔不是才罢休。直至今天,我对数据统计还是心有余悸,这方面我真的特别笨拙。 受“要想高产量,关键在插秧”的荒谬理念的误导,找不出水稻低产的根本原因,要求农民在栽秧技法上搞改革,“拉绳定点”这一新生事物应运而生。田块两旁由两人负责牵绳,绳子上每间隔4到5厘米距离绑一个标识,田块中央有10人左右整齐划一地站成一排,随两头牵绳人的逐一后退在标识旁插下秧苗。这样的样板田还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每株秧苗竖在田中央犹如列队的士兵,也似棋盘上汉界楚河两旁的方格线。这样的精耕细作满以为可以收获高产,想像着阖家老小不受饥饿之苦,还能充足地完成公粮上交任务。可到头来还是空喜一场,仍然是食不果腹,公粮也只能以白条记账,指望来年还上,年复一年的愚昧操作让农民疲于奔命,却难解其殇。现在想个中之谜,应是不解自通:我们农业滞后的根本在于农村体制的陈旧和科技的落后。创设于安徽风阳、邓公给予首肯的 “农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初试和推广,“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问世,解农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此占全国人口大半的农民踏上了因改革开放而带来的致富之路,过起了富足的生活。现在的美丽乡村,农妇俏丽,小伙壮硕,孩童阳光,老人健朗。 在集体所有制时代,“大合拢”的劳作方式,不能调动农民干活的积极性,费时费力且收效甚微,有时白天该做的事情没法完成,就夜以继日。农历五月的天气白天已是烈日炎炎,而晚上却又凉风习习,大伙在皎洁的月色下挥镰收割麦子,你追我赶,边割麦边调侃,不分长幼尊卑,大家用或幽默或含蓄的说笑来营养精神,抵抗疲乏。虽然饥肠辘辘,汗流浃背,但大家感受着集体的力量,带着完成任务的积极心态,应对物质匮乏、筋骨劳累、体肤饥饿的窘境。 个头瘦小的我经历了这段劳动磨炼后,对人生中后来遭遇的任何困境都觉得是小菜一碟。当年脱离农村的愿望非常强烈,当体力不支,劳累来袭时,心里总想着如果能走出农村干点脑力活那是多美的事情,恰逢此时学校师资缺乏,恩师推荐我走上教育岗位,做了一名代课教师。1977年停招十年的高校招生考试如惊雷震动,我顺利通关第一轮初试,然在第二轮考试中,我因物理低分影响了总分,淘汰出局,从此静心于教书育人,乐在其中。也想丢下工作回校听老师上辅导课,来年再试,但又深怕再次失利,代课老师被别人占位,何况父亲的肺结核病无钱医治,家里经济拮据,每月我仅有的20多元的低工资交给母亲,为家里解了燃眉之急。再也没想去触碰高考。哪知造化给我际遇,在师范扩招时,我顺利过关,走进师范学校再读书,并把我的农业户口转为有编制的市镇户口,从此我成为教师队伍中的正规军。 人生进入暮年,特别怀旧,特以此文消解我的怀旧情结。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56540149
位访问者
本年度:22875752 本月:5731270 今天:378411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