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美食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讲台上的微笑 下一条:交相辉映
鲜为人知的“江洲五凤”
  2020-09-11

  
  
  
  
   □ 吴永荣 近几年来,笔者应市民俗文化研究会之邀,参加 《我从哪里来》扬中百家姓氏探源一书编纂,获得了许多前所未闻的资料,眼界大开,感慨甚多。前不久,又欣见“江洲五凤”之传说,经数月努力,奔波于街头巷尾,踏步于乡村地头,终于寻得“五凤”之来龙去脉,今不吝拙笔,稍作整理,以飨读者。 》》》》》“江洲五凤”来历 应当承认,自明末清初至江洲居住者,大多数系农人布衣,他们结庐为舍,住草棚茅屋,修筑堤坝,围垦造田,洒下了辛勤汗水。那时的江中孤岛基本上没有教育机构,先辈们的子女即使有读书之欲望,但也求学无门。 而有文才之人为了发展地方教育事业,常常谋划于街市内外、浓荫树下。清朝晚期,扬中文士耿益斋、陆广谟、杨爱人、秦茂兰、姚卓等5人闻“江南圌滨文社”举办笔会 (注:此笔会只许本地人参加),遂改名前往应考,两次均获前5名,后被人举报受阻不得参与。此番五公受阻后,心中不是滋味。 惆怅之时,扬中宿儒朱宝鎏、朱琴(松庭)、祝尧三(号宪成曾任国民党扬中县教育局督学)等诸多文士,为鼓励文人上进,改变教育落后之状,遂发起结社会文,由朱宝鎏定名为“存粹文社”,选兴隆镇达兴庙为社址,会文定农历每月十三日晚上举办笔会 (乡试),入夜开始,天明交卷。起初仅十几人,后增加至几十人,多为发起者之门生私淑者。命题则由朱宝鎏先生承担,根据名次优劣予以公布,得前一、二、三名者获奖,最多奖钱一千文。 至1924年下半年,因人数逐次增多,经费、阅卷难度加大,有停顿之状,时值陈觐文来扬中任县长,朱、祝、杨(子桢)等将实情上报。陈县长重文,即改存粹文社为官办,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会文范围,不限地区,来者皆欢迎,并拨出部分学田经费(细民洲、育婴堂、夷沙田等课钱)作为办公费用和奖金,每月会文,陈县长均携秘书到场并带来考卷、纸张、洋烛及点心。 一时间不仅本县文人参加,丹阳、丹徒、泰兴、江都等外县文士亦来扬中参考。参试人员猛增至数百人。 扬中秦茂兰、耿益斋、陆广谟、杨爱人、姚卓由于其文才过人,才华横溢,常居五名之内,故时人称之为“五虎上将”,后又定名为“江洲五凤”。从此,“江洲五凤”名誉大江南北,轰动效应并非一般,江洲上下求学者与时俱增,勤奋学习蔚然成风。 1927年5月,陈觐文调离扬中。不久,茅乃封接任民国扬中县长,此厮不但下令停办 “存粹文社”,且勾结地方土豪劣绅,横征暴敛,江洲父老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曾有人写下对联一副:“陈公来复天开眼,茅贼不除地剥皮。”一褒一贬,跃然于纸上。 “存粹文社”停办后,“江洲五凤”等扬中民间文士学者仍常自发聚会,切磋学技,吟诗作画,有的教书育人,有的从医济民,大多数花费精力培育子孙。 》》》》》“江洲五凤”轶事 有关“江洲五凤”说法不一,又因年代久远,时光变迁,受访者往往各执一词。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笔者从大量史料和今人提供的信息中认真核对,以实事求是原则整理出 “五凤”轶闻旧事,今择其主要部分逐一介绍如下。 耿益斋,又名耿光 (1886-1974),原住本县西新桥(兴隆码 头街一带),因江水冲击,所住房屋坍塌于长江之中,解放前夕搬迁至原三茅乡友好村 (现友好桥前约一百米处)。 ▲ 耿益斋四世同堂照 耿少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上知天文地理,下通风土人情,寡言少语,不善张扬,其书法令人称道。那时,民间缺医少药,常有患者不得而治,已是中年的耿益斋遂研读医术,查 《本草纲目》,阅《千金要方》等医药巨著,将常用药物功效、用法等逐一记录,现尚存十余本。经过长期努力,耿公无师自通,尤其对疑难杂症、妇、儿科具独特医技,且无偿服务于民众,受赞颇多。 耿益斋十分重视对孙辈的教育,他常常向孙辈讲述历史上刻苦学习的典故以及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勉励孙辈奋发攻读。耿公喜书法,为传技艺,他还教育孙辈如何选帖临帖,连执笔的方法也讲得很到位。 耿生有一子二女,招原三茅乡中林村三圩埭一朱姓子入赘,朱初为塾师,解放后为人民教师,从教四十余载,其名“鸿儒”,确有儒家风范、文士之举。朱有三子两女,长子随母姓耿名“志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毕业于扬中县中学,考取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其妻系同校同届同学,毕业后均分配至甘肃404厂从事核工业研究,系同年代参与核工业研究大学生中的佼佼者,在当地工作近二十年。耿益斋之二孙亦毕业于扬中县中学,其高中毕业时正值“文革”,高校停止招生,他遂报名从军戍边于大连海防前线,不久就被提拔为军队干部,是当年为数不多的年轻军官。耿之三孙苏州电力学校毕业分配至邳县 (今江苏徐州市)发电厂工作,担任厂团委书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耿志洪之长子亦因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被清华大学录取,与其父母可谓是校友,现任职于上海某外企。当地民众称之为“书香门第、清华世家”。 陆广谟,字进之 (1888-1968),本县原三茅乡民主村陆家 桥人,是扬中历史上颇有名气的宿儒,六岁读诗经,七岁读书经,八岁读四书,读三遍即能背诵百行书。 八岁时,广谟公生过一场大病,七天七夜高烧不退,病后智力大减,但却以十倍于人的勤奋,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史记和纲鉴,终于学有所成,成为扬中当时青年学子中的佼佼者。他还善写文章,尤以散文为爱。此外,陆公喜欢诗词,据其孙辈回忆,陆广谟所吟诗词,偶尔为古人精品,多数为自己所创作。陆广谟到底作了多少诗,现已无法考证,只是他每次吟成一首,便叫其三孙陆丕承记在一本专门的本子上,记了一本又一本。后来丕承到南京上大学,便由其长孙、二孙负责记录。“文革”开始后,时任大队团支部书记的二孙迫于当时形势,将所录诗词交给“造反派”付之一炬,化为乌有。陆广谟气得大病一场,便再不做诗了。另据其后辈记载,陆广谟十八岁就开始当教师,到他那一代,已经有七代人从教,陆从教四十多年,直至双目失明,离职还家方止。而广谟公之子陆济舟承父业继续从教,子伯承、孙劲松亦为教师,如此算来,陆家已有十代人为师,冠“书香门第、教师世家”当之无愧。 秦茂兰,字国香 (1892-1954),名馥,原长旺乡南泡子埭(今 头墩子村)人。家庭富裕,兄弟四人——兰、芬、芳、芝,秦茂兰居长。 他少年时即刻苦读书,受到师友的称赞,后成塾师。一开始授教蒙童《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书,对一些年岁较大的学生则教授 《诗》《书》《易》《礼》《春秋》等以及文言文和诗词等。1943年起,时值抗日战争期间,秦茂兰则在八桥镇北施锦秀家中设馆,其中有寄宿的学生十余人,秦便很少回家。他虽然教授四书五经,但不拘泥于古,有意革新。1942年秦公作《五十自寿》七律四首,散发给文教界同仁,征求和诗。前不久,笔者在走访秦公后辈时,邻坊皆称秦茂兰教书名传半个江洲,还见到秦公为友人陈恒善所书嵌名对联真迹一副:“恒其德廼人所景仰,善为宝得天之成全。”该联对仗巧妙工整、无可挑剔。 秦茂兰除文才超群,其画作亦非一般。教书之余,他又临古风遗墨,掌握了水墨山水画作技巧,更喜欢以兰竹牡丹为主的写意画,至今尚有百年之上的画作被民间所收藏,其中“春花、夏荷、秋菊、冬梅”功底堪深。 秦茂兰对书法亦研学甚多,喜“二王”米芾,其书作力透纸背,刚毅遒劲。当年参加“存粹文社”会考,县长陈觐文曾批注“字盖全堂”。 ▲ 秦茂兰所作画作 秦茂兰不仅学问称绝,其人品亦佳。他不仅教学一丝不苟,且对农耕劳作之事亦很娴熟,这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可谓鲜有。他身强体壮,饭量也很大,被称为能文能武的知识分子。解放后,秦茂兰继续从教,由于在文化界的知名度颇高,曾被聘为江苏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1954年因恶疾离世。 杨爱人(1893-1937),族谱 记载其先祖为隋炀帝杨广之后,二百多年前由丹阳宗祠第十三世嘉明迁至太平洲三茅庵纱帽圩(现三茅街道英雄路)。爱人公字子敬,名宏晋,又名宏礼,在兄弟中排行第五。有关杨爱人的介绍具多,现择其重点如下: 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少年时,受长兄宏道资助,外出求学,学成后,边教书边进修,常常读书至深更半夜,有时至鸡鸣方休。因而诗书满腹,为文洋洋洒洒,并成制联高手,很多妙语警句被社会广为传诵。杨参与当地文会,常常列一、二名,教师在评卷时曾批注“无浮光掠影之谈,非到炉火纯青之候不能臻此”。他厚德重文,其文章论述、自制联语及书法,汇集成四大本,只惜“文革”中散失殆尽。值得庆幸的是,1947年丹阳续修《杨氏宗谱》,其中收录了杨爱人的四篇文章,可谓佳作。 恪尽职守,工作认真。据《杨氏家乘》(即族谱)记载,杨爱人在其兄礼人的资助下,考入南京设立自治讲习所,肄业毕业后办理地方教育及户籍事宜,无不克尽厥职。民国十四年(1925年)应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军长刘汉三之召,入佐戎幕为上校书记官。民国十六年,杨爱人回扬中任县党部特别委员会秘书兼任扬中县农会干事长,又被选为扬中县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任扬中民报社社长及中央组织委员会特约调查员,任务极为繁重,但无不实事求是,服务十余年,深得上峰信任,因积劳成疾而终。 清明廉洁,非分不沾。杨爱人作为民国时期扬中县最开明的一届政府要员 (其县长为洪康燮),官居要职,集党政财文大权于一身,但他“廉洁自警,尤非常人所能及,薪给外一介不取”。爱人公一生清廉,不取不义之财,他曾建屋三间,临终时因建房还亏债200余元,可见其品德之高。 杨爱人之后辈遵循祖训,将“崇尚道德文化”作为传家之宝,仅其孙摄万一家祖孙三代家庭,从事教育工作就有7人,有院校党委书记,还有校长、主任等,有8人获高级职称。 姚卓,又名德文,字汝谟(?-1972),原本县三 乡石城村人。 据有关资料推算,姚系“五风”中出生最早者。 他早年在三邑镇(老郎街)东一施姓人家中开设账馆 (记账),其时秦茂兰则在当地从教,二人常有往来,常谈论有关文学之类的话题,并同时参加“存粹文社”会文,姚卓常名列在前,他的文章大多讲述如何治家教育子女等内容。有一次会文,姚卓所写《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一文获一等奖。随着当时教育事业的发展,姚卓赴省考试被录取,又被任命为扬中县立油坊桥初小校长,后调任“在我洲”初小校长并兼任扬中县教育会干事等职。日军占领扬中后,姚卓改名换姓“潜伏大江南北,时而教授(教书),时而为商(做生意),时而为工者,五年终不以身之察察,而受物之汶汶,守身如此,即明礼也,即淑身也”。其后,姚卓又兼任扬中善邻乡中心国民学校校长,“教导认真,成绩卓著,本年暑期毕业生投考外县师范学校,经录取者若干人”,姚“非俗儒而名儒也”,“深于学问长于经济,能文章而蓄道德者乎”,他在62岁时,还到无锡师范区暑期讲习会听讲,“其好学之诚至老弥笃谓非所谓,虚怀若谷不自满假者”。 综上所述,姚卓当年在扬中教育界享有一定名气,为扬中的教育事业作过贡献。只是历史与其个人的原因,他后来走上歧路。新中国成立前夕,姚卓见大势已去,遂抛妻弃子女于不顾,只身远去南洋。晚年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一直未归桑梓。此于“江洲五凤”之声誉并无大碍。姚卓一孙曾当过生产队长,还作为一方人士当选乡人大代表。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63877031
位访问者
本年度:30804067 本月:3382127 今天:183159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