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美食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退而不休的老“关工”朱德荣 下一条:我们最好的时光
农忙的峥嵘岁月
  2020-07-01

  □ 孙蔚斌 老家的旧屋拆迁两年了,年迈的父母难舍故土,太恋乡情,执意要和老埭上的邻居们租屋居住相伴,说是乡邻乡亲好说话。这个周末,我开车去乡下探望他们。 空旷的田野在车窗前掠过,枯黄的油菜和麦子的秸秆挂满了粒粒饱满静静地躺在地上,路边绿的草,白的红的黄的野花迎风点着头。又是一年“芒种”到,河塘、沟渠水活面宽,到处可见忙碌的乡亲。望着生我长我的这片土地,曾经留下过多少深深的印记!我的心里一阵悸动,记忆的神经被再次触碰。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波澜壮阔,人民公社建制下的大队、生产队劳动生产以劳动能力大小或男女性别为单元进行分工劳作,劳力大的称为“甲子”劳力,常常承担重体力农活;劳力小的老奶奶们在晒场上做些轻活计。农忙时节处处“抢”字当头,“四夏大忙”(夏收、夏插、夏种、夏管)、“双抢”(抢收、抢栽)大忙、“三抢”(抢收、抢种、抢管)大忙,“战役”一个接着一个,这时候,男女老少齐上阵,劳动的号子此起彼伏,农村谚语随口而出。“芒种到,无老少”“芒种刀下死,老少一起来”,意指一到芒种所有的麦子到了收割的最后一刻。“趁着太阳不毒,带点露水割麦”,这既是老农经验,也是当年乡亲们实干的劳动场景。 我第一次参加割麦,是我读初二的那年忙假。端午前后的日子,苍穹之下满目焦黄,麦子与油菜长成了焦枯色,无边的黄色望不到尽头。布谷鸟扯着大嗓门日夜不停地叫。 天刚麻麻亮,当队长的妈妈已将生产队一天的农活安排妥当,割麦的割麦,积肥的积肥,育秧的育秧,打谷的打谷,晒扬的晒扬……我们几个小伙伴跟随割麦的队伍开始实战。站到田头,李婶教我们如何左手抓住麦把子,右手握刀割麦的方法。我们依据大人们的说教,用心用力割将起来。大人们一字排开猫着腰,麻利地挥着镰刀,一路向前杀去。头上的草帽随着低头和弯腰,好似一簇簇盛开的花朵晃动着,成为一道风景线。人们争先恐后,只听得咔嚓咔嚓的声音,由近而远。麦子的锋芒刺疼了我们的脸,汗水湿透了衣背。我们咬牙坚持着。 太阳升起来了,头埋在麦地里更加闷热,汗水如蚂蚁从脸上爬到脖子里再掉到了地上,又刺又痒。割麦的大军将我们几个小伙伴甩的越来越远,我们几个心里有点着急,越着急越出汗,越出汗越闷热。索性站起来歇歇,回头一望,我们割下的麦子一小铺一小铺,堆成了一排排一行行,虽然摆放不及大人们的整齐,嘿,战果还不错哎,我们竞有点得意起来。 中午时分,我们终于将一行麦子割到了尽头,每个人的鼻子里都是灰,吐出的痰也是黑的,汗水将尘灰调成了墨,在我们脸上乱涂,我们一个个都变成了丑八怪。 休工回到家,妈妈问我割麦子的感受,我随口背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妈妈说,种庄稼不容易,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明白“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 如果说割麦子不是人过的日子,尝过“双抢”大忙的滋味,那简直就是炼狱。 “双抢”正值大暑时刻,气温极高,庄稼长势迅猛,人畜热得狂躁不安。大地炙热,被烤成尘灰,烫脚的很。一盆水泼在地上也会升起热腾腾的蒸气,那蒸发的速度快的让人心里发慌。那时候的 “双抢”有要求:“早上一片黄,下午一片白,晚上一片绿。” 早上一片黄。那是庄稼人的脸面,大片成熟的稻子沉甸甸的金闪闪的,随风起舞,真可谓“喜看稻菽千重浪”。带着晨露的清香,农民们头戴草帽,弯着腰,渺小如蚂蚁,在黄色的田野里蠕动。眼怕,手不怕。成熟的稻株在镰刀的咔嚓声中被放倒,太阳升起还没有一丈高,几亩田的水稻全部被割倒在地上,排成了一把把、一堆堆、一行行。 下午一片白。上午割下的稻子,在烈日当空的中午必须一把一把地翻过身,那叫翻铺。经过太阳“毒”晒,约摸两个时辰,绿色的秸秆已晒成枯黄。“收把子喽,收把子喽”,人们一个个像催生婆似地喊着,一阵紧一阵。不一会儿,田头田里人来人往,如赶集似地穿流不息。女劳力在前面将一堆堆稻铺叠起,捆成把子,男劳力将捆成的把子一担一担地挑运到生产队的晒场上,从田头到晒场,像救火似的,男人们挑着沉沉的担子,排成长长的队伍,嘴里喊着号子,大步流星地你追我赶。稻把子挑到晒场上,立马被上了年纪的“在行的人”(有经验)码成一个又一个的稻堆子,像是草原上的“蒙古包”。 当最后一担稻把子还没有挑离田头的时候,耕田的拖拉机已突突地响起,下到田头开始耕田了。田里的土被拖拉机的犁耙翻成亮亮的,静静地躺着。拖拉机刚离开,电工又将水泵架起,电闸一按,哗的一声,水柱冲出几尺远,势如脱缰的野马在田地里狂奔。几袋烟的工夫,翻耕的田地一片水乡泽国,白茫茫一片。 晚上一片绿。满田的水将土块浸泡得又酥又软,上肥的队伍挑着一担一担的“河泥”(沤制的有机肥料)将田里堆成了一个又一个小土丘,整个一块田变成了“千岛湖”。排田的人们一字排开,挥舞着钉耙一边“散河泥”,一边“排田”(平整田面),做着插秧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一块块田被整理得像一面面镜子。接着,栽秧的人们开始拉绳子,整个一块田被绳子分割成一行一行的。随后,挑秧的大军接踵而至,在一片叫喊声中,男女老少像天女散花,将秧苗一把把地抛掷到插秧的行子里。 烈日渐渐西沉,气温低了许多,人们弓着腰,撅着屁股,一手握着一把秧苗,一手将顺势匀开的苗株快速地插到土里,只看见一只只手从左到右,从右到左,好似织布的梭子,从不停止。人们弯着腰,边栽秧边后退,不是头晃动,就是腰摆动,好似小鸡啄米,一场你追我赶的插秧大赛就此上演。 西边收起最后一道霞光,天黑得不再看清对面人的脸,最后一株秧终于插完,田被“织”成翠翠的绿色。 劳作了一天的人们终于可以收工了,顶着闪闪发亮的星星,伴着嘤嘤歌唱的蚊虫各自回家,大地渐渐归于安静,又有蛙声响成一片。 “八月八号八点钟,所有的秧苗栽成功。”随后,查漏补缺、施肥、除草、治虫的田间管理绝对让人轻松不得,马虎不了。乡亲们依旧忙碌着。 现代社会的人再也无法感受到那个年代的一切,他们选择了在纸上在水中感觉故乡的岁月。而我考学离乡,毕业分配进城工作虽几十年了,真正感受到的还是地里的麦子、水稻,那些可爱的庄稼,那些辛勤劳作的父老乡亲,因为他们的根深深扎入土地,汲取不竭的养分,所以,故乡的土地和故乡的人深深刻在我的心里。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56225970
位访问者
本年度:22553918 本月:5409436 今天:56577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