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美食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健康
健康  
上一条:你真的了解狂犬病吗? 下一条:海鱼能缓解不安情绪
为什么你总感觉
很疲惫
  2020-05-20

  你是否也有这种感觉:每天没干什么体力活却腰酸背痛、全身乏力;白天工作、学习昏昏沉沉,情绪莫名低落;一整天都感觉困倦、睡不醒、对任何事打不起精神…… 疲惫感好像一年四季都如影随形。有哪些因素导致我们经常感觉疲倦呢? 为什么睡饱觉还会感到疲惫? 生活中很多时候,即便我们保证了充足的睡眠时间,仍然感觉整个人无精打采、哈欠连天,这是为什么呢? 1.缺少活动、依赖咖啡。众多研究表明,每周保持适量运动的成年人,在6周之后可以显示出更多的活力。并且,经常锻炼的人睡眠质量也更高,尽管他们的睡眠时间没有很长。 2.水分摄入不足。成人每日需水约1800~2500毫升,包括饮水和食物中含有的水分。如果减少平时身体正常水分的1.5%,我们的血液会随之变浓,营养和氧气进入肌肉组织和器官的速度也会减慢,导致大脑出现很难集中注意力的情况。 3.睡前喝红酒或啤酒。这种习惯也可能会影响我们第二天的精力。研究发现,虽然受试者在睡前喝红酒或啤酒后会更快进入睡眠,但他们的睡眠质量变得更差了,尤其在后半夜。也就是说,酒精会减少我们的快速眼动睡眠时间。 4.睡眠时间不规律。规律的睡眠时间对保持充沛精力至关重要。周末休息时,最好也尽量接近平时的时间醒来。午饭后小睡20分钟,不会使人进入深度睡眠导致疲惫感加重,反而可以使身体恢复精神。 5.焦虑等不良情绪。心理健康在其中也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日常工作、学习中,总是担心别人的想法、感到压力过重或者过度在意做出的每一个决定等,都会引起生理疲惫。疲惫也是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一个主要现象。 6.遗传因素。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可能是一只“天生夜猫子”,大约有20%的人携带着使他们倾向于晚睡的基因。但是活在朝九晚五的世界里,“夜猫子们”很难拥有一个合适的睡眠时间,感觉自己每天就像是活在了一个错误的时区——科学家们称这种现象为社交时差。 长期疲惫警惕几种潜在疾病 如果以上这些导致疲惫的因素你都不符合,但仍然感觉身体疲惫、缺乏活力,就要警惕是不是存在潜在疾病了。 1.慢性疲劳综合征。一般来说,持续3~6个月不缓解的疲惫感,并伴随低热或淋巴结肿大,或其他系统的紊乱或损害,如脱发、睡眠障碍、体重增加或减少、厌食、腹泻等全身多部位不适的,可能就是患上慢性疲劳综合征了。 2.心血管疾病。急性心梗、心衰和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常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容易感到疲倦、头晕、头痛、气喘等症状。《美国心脏协会杂志》发布的研究也显示,易疲倦人群患心脏病的风险更高。尤其是一些患者长期感到疲倦,但经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却无明显心脏瓣膜疾病或心肌缺血,应由医生进一步检查诊断以明确病因。 3.未被查出的糖尿病。1型和2型糖尿病都会伴有疲倦乏力的症状。如果日常生活疲倦感挥之不去,同时总是感到口渴、小便增多、体重和视力突然发生变化,并且有糖尿病家族史等,应尽快去医院进行糖尿病筛查。 4.癌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睡眠、休息充足的情况下,仍长期感觉疲倦的人群,需要警惕癌症、贫血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从4方面帮你摆脱疲惫感 疲倦对人的影响一般分为两个层次,轻度疲倦会导致身体不适和认知能力下降,重度疲倦可能造成心理问题和社会适应能力障碍等。排除疾病因素,长期疲倦人群需要从运动、睡眠、饮食、心理等多方面进行调整。 1.坚持锻炼,避免久坐。 美国乔治亚大学研究发现,久坐会让人身体疲惫。所以持续坐着的时间,最好不超过40分钟。即便起来接杯水、去趟厕所都可以;同时要端正坐姿,避免弓腰、跷二郎腿、长时间盘腿坐等姿势。 2.规律作息,定期体检。 保证充足睡眠、规律作息是对抗疲惫感的关键。建议大家养成午睡习惯,但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半小时;无论前一晚睡了多久,尽可能在固定时间起床,不要赖床或睡回笼觉。 3.饮食规律,营养均衡。 饮食上要尽量做到多样、均衡,远离“垃圾食品”。建议适当多吃些牛肉、深绿叶蔬菜、坚果等含铁丰富的食物。因为缺铁会降低人体内血液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能力,导致人出现思维迟钝、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4.心情愉悦,别太较真。 要防止疲倦、保持充沛的精力,就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自己坚强、乐观、开朗、幽默的性格,不必过于追求完美,凡事别太较真。同时,应注意培养广泛的兴趣,感到焦虑时要学会积极调节,比如短期旅游、爬山远眺、跳舞唱歌、摄影绘画等都是缓解疲劳的好方法。 (来源:生命时报)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50592983
位访问者
本年度:16832216 本月:4899747 今天:111413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