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美食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一枝如画为谁开 下一条:春歌
戈壁大漠一胡杨
——追忆岳父张广银
  2020-03-31

  □ 郑叔裔 岳父张广银离开我们整整20周年了。20年来,岳父的敦厚善良、吃苦耐劳、坚韧执着,特别是对祖国核工业事业的忠贞不渝、矢志奉献,正如他长期生活战斗的戈壁大漠上的胡杨树那样,一直坚实、遒劲地生长在我们心中。 岳父是1963年从上海登车,一路往西,穿过富庶的江南故乡,跨长江、越黄河、出嘉峪关、到低窝铺,再转奔河西走廊茫茫戈壁大漠深处的。 生于1919年农历四月的岳父,16岁时就从扬中老家到上海谋生。在老家时,因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他在本村私塾读了半年书,就辍学在家,帮助受寡的母亲,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他农忙务农,除耕种自家的两亩薄地外,还尽量帮人家打点短工,割麦栽秧,挖垧挑埭,样样农活都能干。农闲时,捞鱼捉虾摸河蚌,挣点钱贴补家用。经亲友介绍到上海后,先是学做手工裁缝,俗称本帮裁缝。三年满师后,便在上海人家打打零工,替主人家的男女老少缝做各种衣服。没有零工做时,就背起卖棒冰的木箱,走街串巷到处叫卖。抗日战争爆发后,因上海陷入混乱,他只好回到家乡,帮助我的岳母耕田种地兼作裁缝,维持全家生活。 解放以后,他又重返上海,一边继续打零工做裁缝,一边到郊区帮菜农种菜养猪。主人家每天给他一些蔬菜作为工钱,他便将这些蔬菜清洗干净,第二天凌晨挑到很远的市区菜市场卖掉。就这样,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年复一年,他的双肩被重担硬生生挤压出两个对称的“大肉瘤”。 天道酬勤,力耕不欺。1955年底,上海基本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岳父经过所住街道推荐,进入一家公私合营禽蛋公司,当上商店营业员,成为一名党领导下的企业职工。敦厚纯朴的岳父从心眼里感恩党和政府的关怀,他每天早到晚走、勤快卖力,每个星期还积极参加工会组织的职工夜校学习。在组织的培养下,不久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工人党员。 岳父往来扬中与上海之间的这段艰苦不凡的打拼经历,奠定了后来再闯戈壁大漠接续奋斗的基础。或许,当初从扬中到上海拜师学徒、打零工、做长工,只是一名贫苦农民为了养家糊口到城里混生活,但在成为一名正式职工和工人党员以后,有了党组织的直接关心、教育、引导,岳父对党的感情不断加深,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决的革命自觉也逐步形成。可以想象,岳父的那趟行程,一定洋溢着一份别样的豪气和激情。现在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他离开上海的内心情愫和当年那趟行程的详细经过,但从贺敬之先生写于同年的一首著名诗篇中,可以品读出那个年代、奔向那个方向的那群人的那份凌云壮志:在九曲黄河的上游,在西去列车的窗口,一站站灯火扑来,像流萤飞去;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漫天的走石飞沙呵,在我们眼前;阵阵的雷鸣风吼呵,在我们背后……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并不清楚岳父当年奔赴的那片戈壁大漠的准确位置和真实地名,地图上也没有具体标记。只在岳父往家汇钱和寄信时才有甘肃省兰州市××邮箱××分箱邮箱编号。当时全家都以为那里一定就是位于兰州这个大城市附近的某个地方。多年以后才了解,那个地方其实离兰州市的火车里程当时要有一天一夜,而且还是春风不度的茫茫戈壁大漠深处。 我们更不了解岳父当年那趟行程的目的和意义。据说,岳父自己也是到达后才真正搞明白的。原来,就在那片戈壁大漠深处,有一个新建不久的单位——国营四零四厂,就是岳父当年那趟神秘行程的目的地。不过,这个厂为什么建在这么偏远的戈壁大漠里?为什么会用这串数字指代厂名?这个厂到底生产什么?岳父在厂里具体干什么?我们一直没有查到完全准确的答案,岳父直到终老也没有说明过。这么多年来,我们只能从一些解密资料、回忆文章和亲朋好友处得到一些零星信息,逐步了解到关于国营四零四厂和岳父当年工作的一些情况。 国营四零四厂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选址筹建的。迫于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垄断和威胁,为了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全,在物质技术条件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党中央和毛主席高瞻远瞩,果断做出研制“两弹一星”战略决策。据现已公开的资料介绍,国营四零四厂就是中国核工业初创时期“五厂三矿”之一。这些核工业基地和核试验基地大多选址在青海、甘肃、内蒙的戈壁大漠地区。国营四零四厂也是几经周折后才定址在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甘肃玉门这处茫茫戈壁深处。周恩来总理曾称这里是 “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希望所在”。 也许是为了考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据了解,这些绝密工程自50年代中后期陆续开建后,恰逢苏联毁约停援、“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建设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命运多舛。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于敏、朱光亚、钱学森、程开甲、王淦昌、邓稼先、钱三强、郭永怀等一大批功勋科学家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还有一批又一批从祖国的四面八方精挑细选的人民解放军战士、优秀技术工人和后勤服务人员,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冲天豪情,先后进驻这片戈壁大漠深处。经过几年风餐露宿、默默坚守,苦苦拼搏,即便是用骆驼草籽、沙枣叶充饥也没能改变他们拿出“争气弹”“争气星”的决心,硬是在荒无人烟的戈壁大漠创造出人间奇迹,取得了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1964年10月16日,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岳父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几万名优秀建设者中的一员,由所在单位党组织推荐,经严格政审和体检合格后,从上海调往国营四零四厂工作的。前不久看到一篇回忆文章说,“当年政审工作既要审现实表现,还要审祖宗三代,每个人都必须根正苗红”。苛刻的政审规定和程序对应的是过硬的个人素质要求。这不仅决定了岳父这些人面对组织挑选时的满腔热血和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纪律意识,而且决定了这些人后来面对恶劣的生活环境、艰苦的工作条件,特别是可能高剂量放射线辐射和原材料化学毒性等 “看不见的刀山火海”时,所表现出来的毫不退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岳母曾多次唠叨,岳父当年也是“不要命”的,一接到组织通知,二话不说,无条件服从,没和家里打招呼,就收拾行装,直接从上海乘上了西去的火车。 现有公开资料说,隶属于原二机部的国营四零四厂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承担着利用浓缩铀作燃料建设核反应堆的神圣使命。据说,岳父进厂后是被分配在冷库工作的。我们望文生义,冷库就是保存和储藏棒冰、雪糕之类的冷饮和其他冷冻食品的仓库,觉得岳父应该就是做做后勤服务,和厂里的主要业务关联不大,也相对安全得多。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营四零四厂逐步调整转民后,通过解密,我们才知道岳父所在的冷库,实际上是保管核工业产品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仓库。 这种仓库管理员工作性质特而又特、保密规定严而又严可想而知了。而岳父始终牢记着入厂后庄严的保密宣誓,保持着自觉的保密要求——不该听的不听,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无论是在职时回乡探亲还是退休以后,岳父对其工作情况一直守口如瓶,从未透露星点。所以,长期不了解岳父工作的具体情况,恰恰是我们至今最深刻、最真实的记忆。 我们听说最多的,要数岳父讲给孩子们听的关于那段时光的一些生活故事。曾有文章回忆一批年轻大学生当年奔赴国营四零四厂的情形:“向西,向西,再向西……沙漠似乎没有尽头,连四零四的影子都看不到。戈壁滩上,别说是人,连只老鼠也看不见,干燥的气候让很多同学都不适应,流鼻血、哭鼻子”。然而,岳父的故事说明,这一切仅仅只是开始。当地还有“晚穿皮衣午穿纱,烤着火炉吃西瓜”的昼夜温差,有“一年刮一次,一次刮一年”戈壁风沙,有非常危险的黑风、白毛风,还有因物资匮乏生活保障严重不足,需要面对 “滴水成金”的用水窘况,更别提东西部饮食习性的天壤差别了。虽然这些都是岳父用故事形式轻巧巧地讲出来的,但对长期生活在鱼米之乡扬中和东海之滨上海的岳父而言,这种残酷的环境、艰苦的条件一定是一种极限挑战和巨大考验。事实上,身强力壮的岳父去后没几年就患上肺气肿,并成为后来多年难以治愈的老毛病。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困难险阻怎能挡得住追梦人勇毅笃行的步伐?!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老一代科学家和不计其数的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协同登攀,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仅用十年左右时间就成功研制出 “两弹一星”。岳父作为这个团队中极为普通的一员,同样经受住了生死考验,极尽所能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光和热。期间,岳父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1982年,岳父被国营四零四厂荣记一等功。家里以前常有印着国营四零四厂标识的搪瓷茶缸和塑封彩页笔记本,都是岳父无怨无悔、忘我拼搏的光荣见证。 1983年5月,岳父从国营四零四厂光荣退休,回到家乡安度晚年。在这之前,岳父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动员在扬中工作的小女儿报名参加国营四零四厂的扩产招工。从那以后,小女儿沿着自己父亲的足迹,走进了茫茫戈壁,并在那里结婚成家,把最美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壮丽的国防事业。 2000年8月,岳父82岁时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今年初,岳母也以101岁高龄驾鹤西去,与岳父在另一个世界团聚。岳父作为“两弹一星”的参与建设者,普普通通,寂寂无名,但正如长城上一块块普通的城砖、普通的石头共同造就了长城的伟大一样,他们这些普通建设者和那些功勋科学家一样,在无垠的戈壁大漠深处镌刻下一座座无字的丰碑,一起铸成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这种在党的领导下,面对强权霸凌,不屈不挠;面对艰难险阻,一往无前;面对挫折失败,意志坚强;面对党的事业,赤胆忠心的浩然之气,有如广袤苍凉的戈壁大漠上矗立的胡杨树所展示的生而不死、死而不倒、倒而不朽的 “三千年”英雄气概,永远让人充满敬意,值得后人缅怀敬重!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58771503
位访问者
本年度:25152613 本月:8008131 今天:244864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