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美食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新年礼物 下一条:鼠属相之由来
水上长城:扬中百公里江堤是这样筑成的
钱吕军   2020-01-09

  
  
  
  
  

□钱吕军 ▲ 扬中发大水 ▲ 1998年江堤会战 “万里长江呼日出,千年绿岛应潮生。”长江作为母亲河,对扬中来说,她有着慈祥温柔的一面,因为有她的千百年孕育,才有了今天的扬中岛,岛内四季分明、鸟语花香,岛外江阔潮平、百舸争流。她也有着冷酷绝情的一面,历史上,每到大汛时节,扬中往往是岛内大雨倾盆,岛外白浪滔天,如果遇到台风肆虐,常常会堤决圩倒,屋塌田毁。更不用说,江底的暗流涌动,迎溜顶冲、偏泓冲刷、暗沙逼溜、深泓逼岸,使得扬中江岸崩塌的险情屡有发生。据1947年4月江苏省行政会议提案和扬中县政府呈文记述:“江流直泻,水流湍急”“时有成亩之地平空泻塌”“无日无之”“数十年来损失农田不下数万亩”。 “头顶一江水,脚踩一只盆”的扬中人,在与天斗、与地斗、与江水斗的长期斗争中,书写了一部战天斗地、改天换地、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 这是一部战天斗地的拓荒史。作为一个“成洲千年、建县百年”的岛城,扬中何时始有人登岛拓荒,因文史资料的匮乏,已不得而知。但据《扬中水利志》记载,早在南宋建炎年间,韩世忠分兵韩桥,就曾派部至小沙(今新坝镇新生村一带),围田1240亩,用以耕作和养马。 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朝廷派遣退役士兵(时称棚兵,集体退役后称棚民)至沙洲围滩造田。 清代,江洲滩涂始得大规模围垦。乾隆、嘉庆年间,招募民众在德兴洲围垦,开港道5条,直通大江。咸丰年间,为躲避太平军,数以万计的避难者来到江洲定居,围滩造田,开挖港河,修筑江、港堤防,在我洲、复德洲、细民洲、万寿洲相继连片成块。光绪末年,太平洲经过数百年的围滩造田,围垦土地30万亩。 民国初年,宝晋洲上、中、下三沙围垦利用,与永安洲、万寿洲相连成片。民国十五年(1926年)前后,围垦福字圩、长兴圩(今中华村北)、新圩(今友好村北)和小新圩(原东风村南),使补漕万寿洲逐渐与德生洲靠近。 伴随着扬中人在这片沙洲的登岛拓荒、生产生活和建设发展,修堤筑坝构建一道守护扬中岛、扬中人的保命堤,是扬中人的不变梦想和不懈奋斗。 到民国三十七年 (1948年)年底,扬中100余公里长江堤防基本形成,尽管它堤身狭窄、低矮、坡陡,顶宽不足1米,堤顶仅高出地面2.5米左右,堤坡多为1:1.1,因为防洪能力差,经常破圩成 灾。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在江堤上构筑江防工事,更是使堤身遭到严重破坏。 这是一部呼天抢地的血泪史。历史上,由于缺乏江堤的有效守护,扬中曾一次次遭受长江水害,上演了一幕幕房屋倒塌、田地荒芜、饥鸿遍野、背井离乡的人间惨剧。扬中民谚有“圩内忙成一枝花,江堤一倒就冲家”“水汪汪,泪汪汪,糠菜难熬半年粮”之说。曾任太平县民政长的姚湘,在其《扬中县水灾竹枝词》(一)中写道:万家漂泊竟如舟,一片汪洋我亦愁。无计谋生生计绝,将来饿殍有谁收? 据《扬中水利志》记载,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农历7月,发大水,太平洲江堤半数以上溃决成灾。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江苏省普遍遭受水灾,太平洲受灾严重。宣统三年(1911年),农历7月,发大水,太平洲江堤多数溃决,农田遭淹。民国十年(1921年),农历7月,发大水,新坝、中心沙等地农田全部被淹。民国十二年(1923年),发大水,江堤多处决口,农田被淹。民国十七年(1928年),农历7月,发大水,堤岸溃决数十处,淹没稻田近万亩。民国二十年 (1931年),农历7月,发大水,江堤决口32处,淹死119人,受灾面积100平方公里,受灾民众54355人。面对百姓疾苦,旧政府熟视无睹,“民国廿年遭水荒,沙洲百姓苦非常。官方俨然无此事,高枕无忧喜洋洋”。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农历7月,发大水,江堤多处决口,永胜乡房屋被冲毁83间。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农历八月,发大水,江堤决口6处,淹没农田6.5万亩。1949年7月下旬,扬中江堤溃决65处,毁堤3800米,18个乡71668亩农田被淹,数万人流离失所。据1950年3月的扬中县第一届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的救灾工作报告显示,灾后人民生活极其困苦,出现了吃菜根、观音土和卖儿卖女的世间悲剧。 这是一部改天换地的奋斗史。为了抵御长江严重水患,扬中人进行了前赴后继的矢志奋斗。 在顺治年间,扬中人就以捐资的形式,构筑大坝 (时称 “新坝”),连接新涨的乐生洲、德兴洲、宝晋洲三个洲。据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镇江府丹徒县正堂蔡立碑所记载,“以乐生官洲坐落圌关之下,逼近海口迎送洪潮,故应将圩岸筑高壹丈贰尺,面宽贰尺,脚宽拾贰丈,永为定则。自备工本,夯筑坚固,抵御江潮”。民国期间(1935年),时任扬中县县长洪康燮招募民工数万人,浚深二墩港,同时筑二墩港东大坝,使二墩子港口由王六港向北延伸到新华村北(今二墩港大闸处)。 这些修堤筑坝的工作,无疑对当时防洪御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构筑环岛120公里江堤,使之真正成为一道守护扬中人生命财产安全的铜墙铁壁、水上长城,那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得以实现的。 1954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扬中全县江堤漫决、毁坏严重,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惨重损失。1954年冬至1956年春,根据苏南行署复堤工程总指挥部复堤标准,结合扬中实际,扬中县委县政府,按照堤顶高出1954年最高洪水位0.5米,顶宽2—3米,外坡度1:2、内坡度1:1.5的标准,动员组织全县劳力,采用以工代赈的办法全面加高培厚江堤,共完成土方243.6万立方米。 1956—1977年,逐步加高加固。每年冬春有重点地分段分批培修加固江堤,共完成土方1128.48万立方米,投入劳力598万余工日,顶宽达到3米,顶高超过1954年最高洪水位1—1.5米。1977—1978年,扬中县委、县革委会根据江苏省革委会提出的“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六条标准”,从抵御历史最高水位、确保防洪安全要求出发,进行全县动员,组织7万余劳力进行江堤大会战。工程从1978年1月上旬开始,累计1个月,共投入215万余工日,完成土方473万立方米。堤顶大江一面高于1954年最高洪水位1.8米,夹江一面高于1.5米;顶宽5米,幸福公社洲堤顶宽4米;外坡度1:3,内坡度1:2。此后每年对江堤进行加高培厚。 20世纪90年代,扬中相继发生三次超历史记录(7.44米)的洪水位,1996年最高洪水位达8.04米,江堤防洪标准迫切需要再度提高。1998年10月,扬中市委市政府组织全市江堤土方大会战,要求“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全力以赴,建设水上钢铁长城”。至2000年底,共完成土方912万立方米,投入劳力186万余工日,117.8公里江堤达标。顶高,江堤10.05—10.35米,西来桥镇洲堤9.85米;顶宽,江堤6米,西来桥镇洲堤5米;坡比,外坡1:3,内坡1:2.5。至此,扬中拥有了全省标准最高的堤段。 解放前,曾屡遭洪水侵袭的扬中,1954年后,再也没有因为洪水而遭受灾害。尤其是1998年,中国遭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严重水灾,百年未遇的大洪水南北同时出击,洞庭湖、九江告急,嫩江、松花江告急。置身长江之中的扬中,却“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个奇迹,源于扬中始终保持忧患意识,长期重视水利建设。有备方能无患!数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饱受长江水患之苦、水灾之痛的扬中人世代相继、接续奋斗,特别是经过解放后的历次江堤大会战,逐年垒筑起铜墙铁壁般的百公里大堤,全市境内河港沟渠纵横交错,有通江骨干河港20多条,农村河道多达2300多条,涵桥闸站新罗棋布,形成了“挡得住、排得出、灌得上、降得下”的“小扬中、大水利”的鲜明格局。

这个奇迹,源于扬中始终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冲在第一线,奉献在第一线。1962年大汛期间,时任扬中副县长陆如常因抗洪抢险积劳成疾,不幸英年早逝。1991年7月,超过历史最高水位的特大洪峰威胁扬中,时任扬中县县长兼防汛抗洪总指挥的陆朝银站在江堤上,面对浊浪排空的大江,向省委书记沈达人立下“扬中28万人一条心,保住江堤也是横下一条心”的铮铮誓言。今天,每逢汛期,除了水利人员始终奋战在防洪一线外,全市党员领导干部也必须到江堤上进行24小时分段巡防值守。

这个奇迹,源于扬中始终注重发挥人民群众主力军、生力军作用。在1998年的江堤大会战中,仅28万人的扬中,平均每天上堤人数达6万人,最多的一天超过8万人。这其中既有耄耋老人,也有年幼儿童。根据叶锦春报告文学集 《明珠之光》中收入的《筑起新的“长城”》一文记述,“在数万民工中,年龄最大的要数八桥镇利民村九组的老党员姚圣和了。这位八旬老翁不听家人和村干部的再三劝阻,硬是扛着铁锨早早上了工地,一连十来天,天天如此。他说‘我这把老骨头就是仍在江堤上也值得’。年龄最小的是市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陈鑫,她今年刚满8岁”。扬中长达百公里的江堤,累计3000余万立方米的土方,绝大部分是依靠人民群众肩挑背扛筑成的。

这个奇迹,源于四面八方对扬中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1983年8月,时任江苏省长顾秀莲视察扬中石城村坍江工作。1991年7月,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沈达人视察扬中防汛工作。1991年8月,驻镇83423部队官兵到扬中支援抗洪抢险。1996年8月,时任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省长郑斯林视察扬中防汛工作。1999年正月初九,一场“为了我们的水上长城”的文艺演出还在进行,山东菏泽曹县人朱明海就第一个捐款10万元。这场捐资演出,共认捐706万元。 “静卧江滩夜不眠,环身百里护良田。石鳞玉骨常修炼,拍岸惊涛任自然。(原扬中县副县长李名方所写《江洲大堤》)”今天,120公里的环岛江堤,就如同一道铜墙铁壁把扬中揽入怀中,成为一条守护33万扬中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生命线,扬中人正在把它打造成为一条交通线、生态线、旅游线、幸福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17年的“11.8”坍江险情警示生于斯长于斯的扬中人,一刻也不能放松防洪止坍的警觉,一刻也不能有歇歇脚、松口气的懈怠,与天斗、与地斗、与江水斗的艰辛斗争永远在路上! (本文引用相关文史资料由市水利局和市档案局提供)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50559262
位访问者
本年度:16798226 本月:4865757 今天:77423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