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美食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绽 放 下一条:“渡江战役”登陆扬中的部队
柿林西畔有丹邱
朱静   2019-11-27

  □ 朱静 柿林古村,丹山赤水,青瓦石墙,有天然的绝色。 恰是深秋,暖阳明媚,随作协前往余姚采风。大巴行于四明山的盘山公路,只见青山绵绵,次第相迎。探窗远望,两岸山林苍翠幽深,并未见暮秋时节该有的萧瑟。一路兜兜转转,正午时分,终于抵达目的地。 泊车缓行,路旁山石迎客,上有“溪水沐丹悬倒影,柿林一井饮千丁,年年十月秋风起,漫野枝头挂赤铃”的朱笔字迹,不觉莞尔,四下寻觅传说中的大岚“吊红”。导游笑指前方:“时节正好,柿林古村可饱眼福。”行不多远,果见山岚叠嶂之间,隐隐现出高低错落的青瓦屋脊,令这世外仙境,多了些许人间烟火之气。沿着麻石山道拾阶而下,便是柿林古村。 这座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三合院形制,完好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江南建筑风格。小巷青石铺就,苍苔点翠;阡陌纵横,鸡犬相闻。据导游讲解柿林古村是一个单姓的血缘村落,全村600多位村民皆以“沈”为姓,故有“一村一姓一家人,一口古井饮千丁”的说法。游至柿林沈氏宗祠时,留意了一下祠堂内的族谱介绍,上书“沈氏始祖是周文王的第十子,受封于沈地,遂以封地为姓,其第四十五世沈太隆于元末明初为避世迁居于此。”好奇心激起了我刨根问底的兴致,遂手机网上搜索,还真有重大发现,原来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镇江人氏)竟是这一脉沈氏的第二十四世孙,与柿林村的始迁祖沈太隆相隔约二十余世。 莫非这就是柿林古村西侧梦溪草亭的由来?余姚作协秘书长方其军在其《柿林民居:梦溪的寻踪》一文中写道:“相传,沈括自称,三十来岁起便常在夜间梦见一处地方,登上一座山丘后眼前繁花似锦,山丘之下还有清澈的小溪;此梦每年重复数次,有时连梦数晚,都是相同的景象。‘梦溪园’由此而来。”沈氏后裔迁居之梦溪,曾在1500年前滋养了沈括的梦境,又泽被了沈氏族人六百余年,仿佛冥冥中早有天定! 行过秋雨坪,步入村中峡谷,坐于赤水桥边歇脚,时有细泉流淌之声泠泠作响。寻声望去,唯见绝壁参天、奇岩峻秀、凤竹蔽日、秋水长滩。闭了眼痴想:若能终老山野,汲溪水煮茗,邀仙人对弈,名利皆抛亦何妨!这样一想,恋恋不舍地离去。“赤水归心切,丹山旧迹存。洞天多福地,幸有柿林村!”那一刻,诗心如泉涌。是啊,如果没有柿林村,这丹山赤水之地哪里会有“耕读传家”的古老遗风?据《大岚镇志》记载,柿林村曾有过几次更名,最初名“峙岭”,因此处曾有道士羽化登仙,故“峙岭”之名取其道家出世之心。后改“士林”,彼时沈氏族人已繁衍生息于此,始迁祖沈太隆谨遵先祖遗训,躬耕不辍,囊萤夜读。村内祠堂供有田产,收成除用于祭祀祖先外,其余皆用来奖励读书有成之人,凡有考中秀才、举人、进士者,均可获得双份祭品,所以柿林人历来崇尚读书,史上曾出过众多科举官吏、文人学士。南宋高宗皇帝曾御笔亲敕沈氏后代为 “簪缨继世,科举传家”。故“士林”之名取其儒家入世之说。至于何时改为“柿林”,镇志中并未详细记录,但柿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事事如意,百事大吉,长命百岁,家庭幸福美满”的美好寓意,故“柿林”之名取其家道兴旺之愿吧。 当我此刻行走在文字间,回忆起“柿林”悠长的巷弄、苔藓斑斓的石墙、同心井壁罅隙的足音,我仿佛在早年的那幅画里,看到了沈氏族人在丹山赤水间诗意的栖居,他们把“饭稻羮鱼”的烟火气融入了四明山水,也把“文肃世家”的文脉融入了姚江文化,数百年来,绵延不绝。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58563826
位访问者
本年度:24941194 本月:7796712 今天:33445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