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美食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文学大师沈从文的传奇 下一条:竹外桃花三两枝
舌尖上的记忆
范选华   2019-05-16

  □ 范选华 自从永胜村李书记叮嘱我,让远在异域的女儿写篇“梦开始的地方”征文,我一直在犹豫,自己要不要写点什么。考虑再三,一直没有动笔。近期看了这么多永胜的孩子们发自肺腑的文字,一种最原始的感情喷涌而出,我还是写点什么吧,写什么呢,写家乡,孩子们写得比我好,写情感,孩子们比我真挚,想来想去,还是写点吃的吧。所谓食色性也,相信我们这一代人在吃的方面都有一段或苦或甜的记忆,也相信关于吃的这段记忆能给下一代留下点什么。 我是1971年出生的,儿时没有经历过吃草根树皮的饥荒岁月,管饱没大问题。即使在“大呼隆”的生产队时代,每年集体分配基本能满足来年的口粮。那时能让舌尖产生快感、留下记忆,除了过年,就是家里请手艺人,还有就是 “管人情”吃酒。 请手艺人,不管木瓦匠还是 “裁姨”(方言,即裁缝师傅),家里大多要买点鱼肉,这鱼肉手艺人一般不动筷子,我们也只能看着眼馋,天天端上桌,再端进碗橱,直到完工那天,师傅们才开荤,象征性地动动筷子,不过这时鱼肉的味道可想而知,但我吃起来还是觉得美味无比。 “管人情”吃酒,最丰富的是“六大碗”,房子上梁、孩子结婚、老人做寿,菜品各异,印象中最深刻的,是金针菜和水笋上的“浇头”,大多是红烧肥肠、肚丝,那美味儿现在想来还流口水。那时有个规矩,家里请手艺人,孩子们不可以上桌吃饭,但“管人情”时,没有这个禁忌。临上桌时爸妈不停关照,坐要有坐相,吃要有吃相,不可以反夹筷子,只可以在自己面前夹菜,大人不伸筷子不可先动,吃饭不可砸吧嘴,等等。这些规矩于现在的孩子而言,往往当成笑话,但对我们这代人“规矩意识”的养成是极有好处的。 过年,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有新衣服,有压岁钱,更有很多平时想也想不到的美食。过年的鱼肉是集体分配的,生产队有养猪场有鱼塘,分鱼分肉队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哪块肉、哪条鱼上贴上你爸的名字,这就是你家的。小时候,不知猪哪里的肉最好,哪种鱼最鲜,只是奇怪分鱼分肉时妇女们嘟嘟囔囔悄悄骂娘,心里还纳闷,有鱼有肉吃了,干嘛还埋怨队长?过年时,不管家里穷富,家家都要炸炒米、炒蚕豆,有钱人家还会备花生、大白兔奶糖。那时我总感到越到过年,越不想吃,大人们说是“年饱”,其实是可选择的吃食多了的缘故。正月初一,爸爸先起床开门放炮仗,我还要端果子茶给隔壁的长辈们一一送去,这些仪式结束了,赶紧吃早饭,一般是鱼搭粥,预示着连年有余。早饭后,手拿袋子去拜年,很快袋子就能装满了形形色色的吃的,这些零食大多能管一个正月,这其中,我最钟情的当属糖果,尤其是大白兔之类的“高级糖”。 童年时,关于吃,记忆犹深的是河豚。说到河豚,倒不是因为河豚的美味,而是河豚可以当做儿时的玩具。清晰记得外公家来一批老干部“打伙”,到江边买了一菜篮大小不一的河豚,母亲带我回娘家帮忙煮饭。看到那么多叽叽咕咕叫唤还会鼓起身子的鱼儿,我十分兴奋,抓一条捧在手上,圆鼓鼓的河豚就是一个气球,使劲往墙上掼去,清脆的声响让我更加兴奋。好在母亲及时呵止,不然不知多少河豚不能下锅了,因为掼死的河豚宰杀难度太大了。现在不要说吃到长江野生河豚,看也难得看到了,那香飘几个埭的味儿更是不可遇,再也难求了。 分田到户,解放了生产力,但没能彻底解放味蕾。我小学初中都要跑好远的路(都在现在的红旗村)上学,中午必须在学校吃饭。早晨天不亮,爸妈就要把我和姐的饭盒准备好,铝制饭盒里还有小菜盒。寒假刚结束,小菜盒里大多有鱼肉,春夏多的则是时令菜蔬,秋天吃不尽的南瓜、山芋,冬天除了咸菜汤、豆腐汤,偶尔的炖蛋就成了奢侈品。这看起来艰苦,但爸妈已经把最好的给了我们。不管春夏秋冬,家里只要有点荤腥,都要留给我们;不管再苦再难,都要买点板子油熬熬,在山芋丝、咸菜汤里放一块脂油,加点大蒜叶子,也是道美味。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这就是父母对儿女的心!念高中去了兴隆中学,住校吃集体伙食。正在长身体的我们,吃了上顿盼下顿,早上馒头油条,定量供应,只好拼命喝粥。中午菜还比较丰富,每个班派两个人去食堂搭出来,自己分。分红烧肉是最难的,难为了生活委员三年,因为大家都想多吃一块,哪怕是一勺子肉汤,因为绝对的公平合理是没有的,这个观念大概就是那时形成的。同学们毕业二十年聚会时,一致认为,兴隆中学最难吃的是粉丝汤,虽然我现在最喜好的吃食之一,是鸭血粉丝汤,不过想起上学时的粉丝汤,还是有点“哇酸”。说到兴隆中学的吃,我们自然不会忘记生活总管薛德宝老师的严慈仁爱,自然不会忘记他的名言“你们啦是人啊,吃饭敲瓷盆啊”,自然不会忘记深夜巡查督促我们早睡。薛老师过世多年,但与我们共处三年的点滴永在心头! 味蕾的真正解放,应该在上世纪末。那时的扬中走在开放的潮头,那时的扬中人走南闯北,于是,麻辣火锅、羊肉泡馍、满汉全席、南粤大餐走进了扬中寻常百姓家。吃,不再是口腹之欲,而成了联络感情、加深友谊的桥梁,不仅成就了盛宴,而且衍生了文化。烟花三月,扬中俨然成为饕餮的故乡、吃货的天堂。 我们对吃有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年少时的味道。这是风的味道、水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至亲、念旧、勤俭、坚忍等混揉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58812859
位访问者
本年度:25194832 本月:8050350 今天:287083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