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美食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文苑
文苑  
上一条:永远的温情 下一条:濯风涤月华尔兹
且归来,看风景
□ 方汇泽   2019-03-21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晋·陶渊明 公元406年,诗人陶渊明举家从上京里来到田园居,决定躬耕自给。他望着十余亩方宅,八九间草屋,一股淡淡的喜悦涌上心头:这才是理想中的生活。从初任江州祭酒开始,到彭泽小令结束,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三年!这十三年间他目睹宦海的沉浮,早已心如死灰,最终“富贵非吾愿”而愤然离去;他天性爱田园,爱榆柳分荫,桃李成林的自然风光,爱依依的墟烟直上天际,白菊萦绕东篱的农家生活。 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那一年,他四十二岁。 而田园居也为他整整停留了十三年。 二十九岁的陶渊明曾到过这里,那时他还心怀“大济于苍生”的梦想,渴望像曾祖父那样建功立业。他的曾祖父陶侃,乃东晋名士,出身贫寒,但一生清廉奉公,最后被封为长沙公。他一直是陶渊明心中所景仰的对象。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陶渊明忘不了自身所流淌的贵族血液。无论是受不了“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贫困生活,还是心中仍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远大志向,在他二十九岁那年,他最终选择了出仕。心中强烈的家族情结促使他从田园居走出去。 出仕五次,第一次便寒了他的心。那时的江州刺史是王凝之,陶渊明就在他手下担任祭酒从事。王凝之是王羲之的次子,但生性迂腐,不善治理政务。陶渊明眼看百姓流离失所而无能为力,最终只能选择辞官。那是一个无眠之夜,月亮高高地悬在头顶,他想起了亲人。 我们的诗人终于离去。几月后,“州召主簿,不就。” 再次出仕时已三十六岁。迫于家中“瓶无储粟”的压力,陶渊明投入桓玄门下担任属吏。但由于和恒玄政见不合,“(恒玄)野心勃勃,非久可以共事之人”,他再次选择了辞官。如此反复五次,最终在四十一岁的时候,他担任了彭泽县令。 彭泽之地,“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陶渊明一早就看中了这个地方,愿将百亩“公田悉令吏种秫”,秫就是高粱。可是与督邮要求他“束带相迎、以尽礼节”的行径相比,这百亩的高粱酒最终也没能留住他。这是他最后一次做官:“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一直劳心形役的陶潜,归去来兮了! 于是当陶渊明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已是历经沧桑。他年逾四十,满头白发,体验过宦海的种种沉浮。“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体验真正的农家生活,玩味乡村的自然乐趣,成了他晚年生活的常态。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这样写道,“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想象一下田园居大堂两侧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朱柏苍然,蔼蔼成林。院内结社草庐,八九茅屋;前有柴扉,后有五柳;而室内精简,可读书,可弹琴,可长啸,可漉酒。陶渊明有诗为证:“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他借二疏功成身退的事迹,来表达自己亲历躬耕,归隐田园的愿望。 在田园居的生活自然是怡然欣喜的,可以携二三好友登高赏菊,东篱把酒;可以与羊长史、张常侍等人彻夜不眠,通宵论道;可以用笔勾勒出一个落英缤纷的理想桃花源。渊明嗜酒,只要有客来访,必与之同饮:“我醉欲眠卿可去。”他告诉友人:“我喝醉了,不能相送了,你自行去吧!”情感真率如斯。渊明在《饮酒二十首》中写道“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故人赏趣,掣壶同至,两人于老松下共坐,不久一人已醉……醉后便醒,醒来再醉。有时候陶渊明也意识到喝酒对自己造成的巨大伤害,于是便发誓止酒。他写下《止酒》篇提醒自己,“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可是好酒对于诗人的诱惑力是极大的,更不用说是陶渊明这样的酒中仙。“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不难想到陶渊明的止酒行动最终失败。可如此一来,渊明“更加可爱”“倍添生气”。 不惟饮酒,渊明亦爱菊。他多次写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陶渊明笔下的菊花是悠然而有诗意的。庭木清荫,微风回旋,菊花盛开,清香阵阵,陶渊明的生命与菊花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两千年前屈原写下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夸赞的是君子美好的品德,想来形容渊明也很合适。 登高赏菊,东篱把酒,晚年的陶渊明是幸福的,虽然经常陷入“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的境地,但也能“寿涉百龄,身慕肥遁”,随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庄子在《知北游》中写道:“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而陶渊明却给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廓兮已灭,慨焉已遐,不封不树,日月遂过”,深受道家影响的他对死亡一向持旷达的态度。 公元427年,陶渊明写下最后一篇《自祭文》,然后离世。 且归来,看风景。他在情感上经历过极端的苦闷,最终达到和谐的圆融与肃穆。在晚年,这位真率的诗人不仅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更来到自己心中理想的桃花源。 南山脚下白菊开,无论称赞他是“有晋一人”还是“自然一人”,世上都只有一个陶渊明。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 “陶潜并非浑身是 ‘静穆’,所以他伟大。”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68107955
位访问者
本年度:35132910 本月:7710970 今天:254901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