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美食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头条新闻
头条新闻  
上一条:经开区:踩准“项目油门”冲刺四季度 下一条:200台变压器“亮了”进博会
为了我们的“水上长城”
——写在“11·8”坍江抢险一周年之际
  2018-11-08

  2017年11月8日,扬中人应永志不忘。 一年前的今天,江堤坍塌,险象环生; 一年前的今天,民房坍失,家园难回。 一年前的今天,八方云集,奋战抢险! 转瞬,356天过去了,在坍江阴霾的渐行渐远中,1331米的新干堤上生机再现,4150米的守护岸线焕发新绿;一幢幢崭新民居矗立田间,指南村受灾群众安居乐业……堤内、堤外,一片安逸祥和。 而今,再次踏堤而上,虽肆虐江水早已恢复温顺,但那惊天动地的抗灾呐喊仿若仍在耳畔回荡—— 万众一心保家园 2017年11月8日凌晨5时,指南村14组至15组地段突发崩岸险情。 几小时内,440米主江堤、540米江岸线坍失,146亩江滩、9栋民房塌陷,江堤被生生塌开一道缺口,一座34万人口的岛城正面临从未有过的险情。 灾情就是命令。 三茅街道以及其他镇区的干部、民兵迅速赶赴现场,公安、城管、供电等多部门死守一线,当地群众奋起自救,自发加入救灾队伍。指南村江边,2000多名干部群众和抢险官兵排成接力长龙,你一锹我一土,筑起1500米预备堤。 千余米围堤上,填沙袋、扛土工布、铺设彩条布,到处都有我市民兵们的忙碌身影;全天候轮番上阵,24小时巡查,响亮的号子声中是武警镇江支队的互相鼓劲;还有一支由市金州水务、供电公司、中国石化和中国移动所组成的“水电油信”部队,他们日夜奋战,地下、天上,为全灾区军民提供着水、电、柴油及通信保障。 危急关头,“水电铁军”——武警水电部队第五支队穿云破江而来!连续7个昼夜奋战,圆满完成子堤上下游延伸和提标加固建设,夺取了坍江抢险斗争的阶段性胜利。 村民在声声称赞中,建起一条特殊的“群众补给线”。当七旬老人寒风中为驻守官兵送去煮熟的鸡蛋,当远近乡邻自发为指挥部送来应急的物资……这一刻,江堤上不再寒冷,子弟兵们和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 堤上堤下,鼓角相闻,一众凝聚之师,名叫扬中人。 坍江险情面前,七旬义翁陈德龙舍小家为大家,帮助75户村民脱险;巡特警张纪根带着病躯,连续7天7夜坚守在抢险第一线,直至晕倒在江堤上;上海知青陈瑾瑜夫妇,踊跃捐款,只求能为坍江抢险出一份力…… 无论是奋战一线的公安、供电等,还是坚守堤下的街道民政办、指南村等,亦或是主动请缨的群众、自愿服务的爱心组织等,他们是集体也是个人,是小爱更是大爱。 “武警官兵!你们是钢铁长城!扬中卫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8天里,不论身在何地的岛城人民时刻关注家园,他们从四面八方发来不计其数的“能量贴”,用语言传递温暖,用行动诠释扬中力量。 4小时抢筑子堤,9天8夜奋战——这不仅是生死时速的较量;更是八方云集共保生命线的豪情与壮举。 “一线决策”暖民心 江堤安全,事关34万扬中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灾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江堤复建工作,鲜明提出要将其作为备汛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完成‘11.8’长江崩岸段干堤复建和岸线守护应急治理工程,建立环岛长江水下地形监测机制”更被列为我市2018年度的十大为民实事之首。 无独有偶。在今年人代会期间,刘阳、姚红等87名代表联名提出“全面排查隐患、加强综合治理,切实维护江堤安全”的议案。由87名代表共同联名提出一个议案,这在我市人代会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可见全市人民对堤防安全的高度关注。 民意之下,担当先行。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起应急治理工程“总指挥”,明确水农、农委、文体旅、财政、审计、三茅街道、城投等单位职责,根据国家防总《关于抓紧做好扬中长江崩岸险情后续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以及长江委出具的审查意见,倒排序时、挂图作战,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应急治理工程; 切实做好群众工作,加快干堤复建区域征地拆迁工作进程,为各项应急治理工程有序推进奠定基础; 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确保按期优质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交出让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 民意之下,更要高质规划。 江堤坍塌的主因是天灾,但“11.8”坍江事件的发生却给全市防汛安全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的堤防还没有达到固若金汤的程度,排查死角仍在,险情隐患仍存。 一年来,加强应急监测、巡查防守,优化、调整抛石护岸的方案,全力加强工程调度……一系列工程进度的背后,是江堤复建的“加速度”;超前研判长江河势、强化水下地形测量、全面提高防洪标准……一项项重点工作的落实,是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 田野“升腾”新希望 一年前,在指南村的救灾临时安置点,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相依相偎。 一年后,再次走进指南村,当看到一栋栋在空地上建起的新楼房,笔者震撼于这360多个日日夜夜发生的奇迹。 指南村九组,是我市受灾群众的新安置区:开工面积13000多平方米、29栋楼房。从签订搬迁协议到正式开工建设,仅仅用了30天。 “腊月十八我家房子就要上梁了,记得来吃酒啊。”从无家可归到即将乔迁新居,指南村15组村民翟照平既难以置信又满心感激,“坍江过后,家也回不去了,现在好了,有了家,我们就有了信心和希望,这一切都要感谢党和政府。” 有个家,是受灾群众的最大期盼。尽早让灾区群众重新拥有一个温暖的家,也是市委、市政府最牵挂的头等大事。 险情过后,“灾民安置”成为三茅街道、村两委开展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张贴、公示、宣传指挥部《关于撤离区部分群众回流居住》通知开始,街道、村、部门三级联动,再次开展入户走访工作,一方面复查登记信息,确保受灾区域统计无误差、受影响房屋及人员排查零缺漏;另一方面,做好群众的心理工作和安置安抚工作,协助争取相关的政策补助和保险理赔,让受灾的村民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截至目前,37户搬迁、补偿、安置户已全部安置到位;“11·8”崩岸江堤重建应拨付的征地、搬迁、安置及相关费用共计8201万也已基本发放到位。 “今年入冬前,29户搬迁户将全部搬进新家!”让受灾群众温暖过冬、安心过年,已是街道、村两委的共识。 “在规划过程中,我们还充分考虑安置村民的实际,通过调整让居民点布局更加科学合理。”指南村党委书记田青表示,“此外,我们村离城区较远,村民平时有个小病小痛的就医十分不便,目前村里正在报批建设农村卫生室用房,建成后将改变村里没有卫生室的历史。”此外,指南村还积极配合市镇部门做好村内水环境整治规划工作,对村内所有河道开展水系治理,让村民享受到水清岸绿的居住环境。 从受灾区的满目疮痍到新安置区的焕然一新,走出阴霾、迎向希望,如今的指南村民,脸上写满幸福。 千米江堤焕“新颜” 灾情过后,“干堤复建和岸线守护”这个被我市列为2018年的“一号工程”正式启动。 3月底,全长1331米的长江干堤复建主体工程全部完工,累计完成土方填筑22.5万方,顺利实现国家防指下达的“三月底完成主体工程,具备防汛功能的目标不能动摇”的任务; 5月底,总投资1.03亿元的岸线应急守护工程已全面完成,共抛石36.63万方,守护岸线4150米。目前正在实施挡浪墙、堤顶路面、绿化等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前完成。 为解决干堤复建的土源问题,我市辗转镇江、江阴,运来更具防洪能力的黄黏土;为追求抛石质量,我市动用一切力量,从安徽、江西等地调来更符合工程要求的块石……从工程开工到结束,高质量、快进度的“主基调”贯穿始终。 “11·8”坍江险情的教训在前,为全面掌握我市整岛江岸水下地形情况,今年市财政预算安排320万元对全市江岸进行水下底下监测分析,通过监测,区分稳定段、亚稳定段、不稳定段,建立预警机制,全面守护岛城120公里“生命线”。 这条生命之线要守护,这道生命之堤更要筑牢。 为了切实维护岸线安全,消除防洪隐患,今年7月、10月,我市更相继启动长江干流江苏段崩岸应急治理工程扬中境内工程和2017年长江坍江段应急治理工程。截至目前,分别完成抛石57.02万吨和7.82万吨,两项工程预计2019年元旦全部完成。 江堤守护,我市从没停止脚步。 灾后一年,是家园重建的一年,是江堤复建的一年,更是全市上下万众聚力的一年。 从大堤抢险到灾后重建,党政干群拧得更紧; 从“众志成桥”到“众志成堤”,扬中力量不断壮大; 这一年,全市上下抖擞精神,屡创发展奇迹; 这一年,干群同心携手共建,浇筑精神大堤。 我们坚信:用扬中精神撑起的大堤必是冲不垮、压不折的! 2017年11月8日,扬中人应永志不忘。 一年前的今天,江堤坍塌,险象环生; 一年前的今天,民房坍失,家园难回。 一年前的今天,八方云集,奋战抢险! 转瞬,356天过去了,在坍江阴霾的渐行渐远中,1331米的新干堤上生机再现,4150米的守护岸线焕发新绿;一幢幢崭新民居矗立田间,指南村受灾群众安居乐业……堤内、堤外,一片安逸祥和。 而今,再次踏堤而上,虽肆虐江水早已恢复温顺,但那惊天动地的抗灾呐喊仿若仍在耳畔回荡—— 万众一心保家园 2017年11月8日凌晨5时,指南村14组至15组地段突发崩岸险情。 几小时内,440米主江堤、540米江岸线坍失,146亩江滩、9栋民房塌陷,江堤被生生塌开一道缺口,一座34万人口的岛城正面临从未有过的险情。 灾情就是命令。 三茅街道以及其他镇区的干部、民兵迅速赶赴现场,公安、城管、供电等多部门死守一线,当地群众奋起自救,自发加入救灾队伍。指南村江边,2000多名干部群众和抢险官兵排成接力长龙,你一锹我一土,筑起1500米预备堤。 千余米围堤上,填沙袋、扛土工布、铺设彩条布,到处都有我市民兵们的忙碌身影;全天候轮番上阵,24小时巡查,响亮的号子声中是武警镇江支队的互相鼓劲;还有一支由市金州水务、供电公司、中国石化和中国移动所组成的“水电油信”部队,他们日夜奋战,地下、天上,为全灾区军民提供着水、电、柴油及通信保障。 危急关头,“水电铁军”——武警水电部队第五支队穿云破江而来!连续7个昼夜奋战,圆满完成子堤上下游延伸和提标加固建设,夺取了坍江抢险斗争的阶段性胜利。 村民在声声称赞中,建起一条特殊的“群众补给线”。当七旬老人寒风中为驻守官兵送去煮熟的鸡蛋,当远近乡邻自发为指挥部送来应急的物资……这一刻,江堤上不再寒冷,子弟兵们和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 堤上堤下,鼓角相闻,一众凝聚之师,名叫扬中人。 坍江险情面前,七旬义翁陈德龙舍小家为大家,帮助75户村民脱险;巡特警张纪根带着病躯,连续7天7夜坚守在抢险第一线,直至晕倒在江堤上;上海知青陈瑾瑜夫妇,踊跃捐款,只求能为坍江抢险出一份力…… 无论是奋战一线的公安、供电等,还是坚守堤下的街道民政办、指南村等,亦或是主动请缨的群众、自愿服务的爱心组织等,他们是集体也是个人,是小爱更是大爱。 “武警官兵!你们是钢铁长城!扬中卫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8天里,不论身在何地的岛城人民时刻关注家园,他们从四面八方发来不计其数的“能量贴”,用语言传递温暖,用行动诠释扬中力量。 4小时抢筑子堤,9天8夜奋战——这不仅是生死时速的较量;更是八方云集共保生命线的豪情与壮举。 “一线决策”暖民心 江堤安全,事关34万扬中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灾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江堤复建工作,鲜明提出要将其作为备汛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完成‘11.8’长江崩岸段干堤复建和岸线守护应急治理工程,建立环岛长江水下地形监测机制”更被列为我市2018年度的十大为民实事之首。 无独有偶。在今年人代会期间,刘阳、姚红等87名代表联名提出“全面排查隐患、加强综合治理,切实维护江堤安全”的议案。由87名代表共同联名提出一个议案,这在我市人代会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可见全市人民对堤防安全的高度关注。 民意之下,担当先行。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起应急治理工程“总指挥”,明确水农、农委、文体旅、财政、审计、三茅街道、城投等单位职责,根据国家防总《关于抓紧做好扬中长江崩岸险情后续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以及长江委出具的审查意见,倒排序时、挂图作战,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应急治理工程; 切实做好群众工作,加快干堤复建区域征地拆迁工作进程,为各项应急治理工程有序推进奠定基础; 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确保按期优质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交出让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 民意之下,更要高质规划。 江堤坍塌的主因是天灾,但“11.8”坍江事件的发生却给全市防汛安全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的堤防还没有达到固若金汤的程度,排查死角仍在,险情隐患仍存。 一年来,加强应急监测、巡查防守,优化、调整抛石护岸的方案,全力加强工程调度……一系列工程进度的背后,是江堤复建的“加速度”;超前研判长江河势、强化水下地形测量、全面提高防洪标准……一项项重点工作的落实,是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 田野“升腾”新希望 一年前,在指南村的救灾临时安置点,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相依相偎。 一年后,再次走进指南村,当看到一栋栋在空地上建起的新楼房,笔者震撼于这360多个日日夜夜发生的奇迹。 指南村九组,是我市受灾群众的新安置区:开工面积13000多平方米、29栋楼房。从签订搬迁协议到正式开工建设,仅仅用了30天。 “腊月十八我家房子就要上梁了,记得来吃酒啊。”从无家可归到即将乔迁新居,指南村15组村民翟照平既难以置信又满心感激,“坍江过后,家也回不去了,现在好了,有了家,我们就有了信心和希望,这一切都要感谢党和政府。” 有个家,是受灾群众的最大期盼。尽早让灾区群众重新拥有一个温暖的家,也是市委、市政府最牵挂的头等大事。 险情过后,“灾民安置”成为三茅街道、村两委开展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张贴、公示、宣传指挥部《关于撤离区部分群众回流居住》通知开始,街道、村、部门三级联动,再次开展入户走访工作,一方面复查登记信息,确保受灾区域统计无误差、受影响房屋及人员排查零缺漏;另一方面,做好群众的心理工作和安置安抚工作,协助争取相关的政策补助和保险理赔,让受灾的村民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截至目前,37户搬迁、补偿、安置户已全部安置到位;“11·8”崩岸江堤重建应拨付的征地、搬迁、安置及相关费用共计8201万也已基本发放到位。 “今年入冬前,29户搬迁户将全部搬进新家!”让受灾群众温暖过冬、安心过年,已是街道、村两委的共识。 “在规划过程中,我们还充分考虑安置村民的实际,通过调整让居民点布局更加科学合理。”指南村党委书记田青表示,“此外,我们村离城区较远,村民平时有个小病小痛的就医十分不便,目前村里正在报批建设农村卫生室用房,建成后将改变村里没有卫生室的历史。”此外,指南村还积极配合市镇部门做好村内水环境整治规划工作,对村内所有河道开展水系治理,让村民享受到水清岸绿的居住环境。 从受灾区的满目疮痍到新安置区的焕然一新,走出阴霾、迎向希望,如今的指南村民,脸上写满幸福。 千米江堤焕“新颜” 灾情过后,“干堤复建和岸线守护”这个被我市列为2018年的“一号工程”正式启动。 3月底,全长1331米的长江干堤复建主体工程全部完工,累计完成土方填筑22.5万方,顺利实现国家防指下达的“三月底完成主体工程,具备防汛功能的目标不能动摇”的任务; 5月底,总投资1.03亿元的岸线应急守护工程已全面完成,共抛石36.63万方,守护岸线4150米。目前正在实施挡浪墙、堤顶路面、绿化等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前完成。 为解决干堤复建的土源问题,我市辗转镇江、江阴,运来更具防洪能力的黄黏土;为追求抛石质量,我市动用一切力量,从安徽、江西等地调来更符合工程要求的块石……从工程开工到结束,高质量、快进度的“主基调”贯穿始终。 “11·8”坍江险情的教训在前,为全面掌握我市整岛江岸水下地形情况,今年市财政预算安排320万元对全市江岸进行水下底下监测分析,通过监测,区分稳定段、亚稳定段、不稳定段,建立预警机制,全面守护岛城120公里“生命线”。 这条生命之线要守护,这道生命之堤更要筑牢。 为了切实维护岸线安全,消除防洪隐患,今年7月、10月,我市更相继启动长江干流江苏段崩岸应急治理工程扬中境内工程和2017年长江坍江段应急治理工程。截至目前,分别完成抛石57.02万吨和7.82万吨,两项工程预计2019年元旦全部完成。 江堤守护,我市从没停止脚步。 灾后一年,是家园重建的一年,是江堤复建的一年,更是全市上下万众聚力的一年。 从大堤抢险到灾后重建,党政干群拧得更紧; 从“众志成桥”到“众志成堤”,扬中力量不断壮大; 这一年,全市上下抖擞精神,屡创发展奇迹; 这一年,干群同心携手共建,浇筑精神大堤。 我们坚信:用扬中精神撑起的大堤必是冲不垮、压不折的! 2017年11月8日,扬中人应永志不忘。 一年前的今天,江堤坍塌,险象环生; 一年前的今天,民房坍失,家园难回。 一年前的今天,八方云集,奋战抢险! 转瞬,356天过去了,在坍江阴霾的渐行渐远中,1331米的新干堤上生机再现,4150米的守护岸线焕发新绿;一幢幢崭新民居矗立田间,指南村受灾群众安居乐业……堤内、堤外,一片安逸祥和。 而今,再次踏堤而上,虽肆虐江水早已恢复温顺,但那惊天动地的抗灾呐喊仿若仍在耳畔回荡—— 万众一心保家园 2017年11月8日凌晨5时,指南村14组至15组地段突发崩岸险情。 几小时内,440米主江堤、540米江岸线坍失,146亩江滩、9栋民房塌陷,江堤被生生塌开一道缺口,一座34万人口的岛城正面临从未有过的险情。 灾情就是命令。 三茅街道以及其他镇区的干部、民兵迅速赶赴现场,公安、城管、供电等多部门死守一线,当地群众奋起自救,自发加入救灾队伍。指南村江边,2000多名干部群众和抢险官兵排成接力长龙,你一锹我一土,筑起1500米预备堤。 千余米围堤上,填沙袋、扛土工布、铺设彩条布,到处都有我市民兵们的忙碌身影;全天候轮番上阵,24小时巡查,响亮的号子声中是武警镇江支队的互相鼓劲;还有一支由市金州水务、供电公司、中国石化和中国移动所组成的“水电油信”部队,他们日夜奋战,地下、天上,为全灾区军民提供着水、电、柴油及通信保障。 危急关头,“水电铁军”——武警水电部队第五支队穿云破江而来!连续7个昼夜奋战,圆满完成子堤上下游延伸和提标加固建设,夺取了坍江抢险斗争的阶段性胜利。 村民在声声称赞中,建起一条特殊的“群众补给线”。当七旬老人寒风中为驻守官兵送去煮熟的鸡蛋,当远近乡邻自发为指挥部送来应急的物资……这一刻,江堤上不再寒冷,子弟兵们和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 堤上堤下,鼓角相闻,一众凝聚之师,名叫扬中人。 坍江险情面前,七旬义翁陈德龙舍小家为大家,帮助75户村民脱险;巡特警张纪根带着病躯,连续7天7夜坚守在抢险第一线,直至晕倒在江堤上;上海知青陈瑾瑜夫妇,踊跃捐款,只求能为坍江抢险出一份力…… 无论是奋战一线的公安、供电等,还是坚守堤下的街道民政办、指南村等,亦或是主动请缨的群众、自愿服务的爱心组织等,他们是集体也是个人,是小爱更是大爱。 “武警官兵!你们是钢铁长城!扬中卫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8天里,不论身在何地的岛城人民时刻关注家园,他们从四面八方发来不计其数的“能量贴”,用语言传递温暖,用行动诠释扬中力量。 4小时抢筑子堤,9天8夜奋战——这不仅是生死时速的较量;更是八方云集共保生命线的豪情与壮举。 “一线决策”暖民心 江堤安全,事关34万扬中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灾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江堤复建工作,鲜明提出要将其作为备汛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完成‘11.8’长江崩岸段干堤复建和岸线守护应急治理工程,建立环岛长江水下地形监测机制”更被列为我市2018年度的十大为民实事之首。 无独有偶。在今年人代会期间,刘阳、姚红等87名代表联名提出“全面排查隐患、加强综合治理,切实维护江堤安全”的议案。由87名代表共同联名提出一个议案,这在我市人代会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可见全市人民对堤防安全的高度关注。 民意之下,担当先行。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起应急治理工程“总指挥”,明确水农、农委、文体旅、财政、审计、三茅街道、城投等单位职责,根据国家防总《关于抓紧做好扬中长江崩岸险情后续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以及长江委出具的审查意见,倒排序时、挂图作战,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应急治理工程; 切实做好群众工作,加快干堤复建区域征地拆迁工作进程,为各项应急治理工程有序推进奠定基础; 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确保按期优质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交出让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 民意之下,更要高质规划。 江堤坍塌的主因是天灾,但“11.8”坍江事件的发生却给全市防汛安全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的堤防还没有达到固若金汤的程度,排查死角仍在,险情隐患仍存。 一年来,加强应急监测、巡查防守,优化、调整抛石护岸的方案,全力加强工程调度……一系列工程进度的背后,是江堤复建的“加速度”;超前研判长江河势、强化水下地形测量、全面提高防洪标准……一项项重点工作的落实,是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 田野“升腾”新希望 一年前,在指南村的救灾临时安置点,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相依相偎。 一年后,再次走进指南村,当看到一栋栋在空地上建起的新楼房,笔者震撼于这360多个日日夜夜发生的奇迹。 指南村九组,是我市受灾群众的新安置区:开工面积13000多平方米、29栋楼房。从签订搬迁协议到正式开工建设,仅仅用了30天。 “腊月十八我家房子就要上梁了,记得来吃酒啊。”从无家可归到即将乔迁新居,指南村15组村民翟照平既难以置信又满心感激,“坍江过后,家也回不去了,现在好了,有了家,我们就有了信心和希望,这一切都要感谢党和政府。” 有个家,是受灾群众的最大期盼。尽早让灾区群众重新拥有一个温暖的家,也是市委、市政府最牵挂的头等大事。 险情过后,“灾民安置”成为三茅街道、村两委开展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张贴、公示、宣传指挥部《关于撤离区部分群众回流居住》通知开始,街道、村、部门三级联动,再次开展入户走访工作,一方面复查登记信息,确保受灾区域统计无误差、受影响房屋及人员排查零缺漏;另一方面,做好群众的心理工作和安置安抚工作,协助争取相关的政策补助和保险理赔,让受灾的村民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截至目前,37户搬迁、补偿、安置户已全部安置到位;“11·8”崩岸江堤重建应拨付的征地、搬迁、安置及相关费用共计8201万也已基本发放到位。 “今年入冬前,29户搬迁户将全部搬进新家!”让受灾群众温暖过冬、安心过年,已是街道、村两委的共识。 “在规划过程中,我们还充分考虑安置村民的实际,通过调整让居民点布局更加科学合理。”指南村党委书记田青表示,“此外,我们村离城区较远,村民平时有个小病小痛的就医十分不便,目前村里正在报批建设农村卫生室用房,建成后将改变村里没有卫生室的历史。”此外,指南村还积极配合市镇部门做好村内水环境整治规划工作,对村内所有河道开展水系治理,让村民享受到水清岸绿的居住环境。 从受灾区的满目疮痍到新安置区的焕然一新,走出阴霾、迎向希望,如今的指南村民,脸上写满幸福。 千米江堤焕“新颜” 灾情过后,“干堤复建和岸线守护”这个被我市列为2018年的“一号工程”正式启动。 3月底,全长1331米的长江干堤复建主体工程全部完工,累计完成土方填筑22.5万方,顺利实现国家防指下达的“三月底完成主体工程,具备防汛功能的目标不能动摇”的任务; 5月底,总投资1.03亿元的岸线应急守护工程已全面完成,共抛石36.63万方,守护岸线4150米。目前正在实施挡浪墙、堤顶路面、绿化等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前完成。 为解决干堤复建的土源问题,我市辗转镇江、江阴,运来更具防洪能力的黄黏土;为追求抛石质量,我市动用一切力量,从安徽、江西等地调来更符合工程要求的块石……从工程开工到结束,高质量、快进度的“主基调”贯穿始终。 “11·8”坍江险情的教训在前,为全面掌握我市整岛江岸水下地形情况,今年市财政预算安排320万元对全市江岸进行水下底下监测分析,通过监测,区分稳定段、亚稳定段、不稳定段,建立预警机制,全面守护岛城120公里“生命线”。 这条生命之线要守护,这道生命之堤更要筑牢。 为了切实维护岸线安全,消除防洪隐患,今年7月、10月,我市更相继启动长江干流江苏段崩岸应急治理工程扬中境内工程和2017年长江坍江段应急治理工程。截至目前,分别完成抛石57.02万吨和7.82万吨,两项工程预计2019年元旦全部完成。 江堤守护,我市从没停止脚步。 灾后一年,是家园重建的一年,是江堤复建的一年,更是全市上下万众聚力的一年。 从大堤抢险到灾后重建,党政干群拧得更紧; 从“众志成桥”到“众志成堤”,扬中力量不断壮大; 这一年,全市上下抖擞精神,屡创发展奇迹; 这一年,干群同心携手共建,浇筑精神大堤。 我们坚信:用扬中精神撑起的大堤必是冲不垮、压不折的! 2017年11月8日,扬中人应永志不忘。 一年前的今天,江堤坍塌,险象环生; 一年前的今天,民房坍失,家园难回。 一年前的今天,八方云集,奋战抢险! 转瞬,356天过去了,在坍江阴霾的渐行渐远中,1331米的新干堤上生机再现,4150米的守护岸线焕发新绿;一幢幢崭新民居矗立田间,指南村受灾群众安居乐业……堤内、堤外,一片安逸祥和。 而今,再次踏堤而上,虽肆虐江水早已恢复温顺,但那惊天动地的抗灾呐喊仿若仍在耳畔回荡—— 万众一心保家园 2017年11月8日凌晨5时,指南村14组至15组地段突发崩岸险情。 几小时内,440米主江堤、540米江岸线坍失,146亩江滩、9栋民房塌陷,江堤被生生塌开一道缺口,一座34万人口的岛城正面临从未有过的险情。 灾情就是命令。 三茅街道以及其他镇区的干部、民兵迅速赶赴现场,公安、城管、供电等多部门死守一线,当地群众奋起自救,自发加入救灾队伍。指南村江边,2000多名干部群众和抢险官兵排成接力长龙,你一锹我一土,筑起1500米预备堤。 千余米围堤上,填沙袋、扛土工布、铺设彩条布,到处都有我市民兵们的忙碌身影;全天候轮番上阵,24小时巡查,响亮的号子声中是武警镇江支队的互相鼓劲;还有一支由市金州水务、供电公司、中国石化和中国移动所组成的“水电油信”部队,他们日夜奋战,地下、天上,为全灾区军民提供着水、电、柴油及通信保障。 危急关头,“水电铁军”——武警水电部队第五支队穿云破江而来!连续7个昼夜奋战,圆满完成子堤上下游延伸和提标加固建设,夺取了坍江抢险斗争的阶段性胜利。 村民在声声称赞中,建起一条特殊的“群众补给线”。当七旬老人寒风中为驻守官兵送去煮熟的鸡蛋,当远近乡邻自发为指挥部送来应急的物资……这一刻,江堤上不再寒冷,子弟兵们和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 堤上堤下,鼓角相闻,一众凝聚之师,名叫扬中人。 坍江险情面前,七旬义翁陈德龙舍小家为大家,帮助75户村民脱险;巡特警张纪根带着病躯,连续7天7夜坚守在抢险第一线,直至晕倒在江堤上;上海知青陈瑾瑜夫妇,踊跃捐款,只求能为坍江抢险出一份力…… 无论是奋战一线的公安、供电等,还是坚守堤下的街道民政办、指南村等,亦或是主动请缨的群众、自愿服务的爱心组织等,他们是集体也是个人,是小爱更是大爱。 “武警官兵!你们是钢铁长城!扬中卫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8天里,不论身在何地的岛城人民时刻关注家园,他们从四面八方发来不计其数的“能量贴”,用语言传递温暖,用行动诠释扬中力量。 4小时抢筑子堤,9天8夜奋战——这不仅是生死时速的较量;更是八方云集共保生命线的豪情与壮举。 “一线决策”暖民心 江堤安全,事关34万扬中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灾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江堤复建工作,鲜明提出要将其作为备汛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完成‘11.8’长江崩岸段干堤复建和岸线守护应急治理工程,建立环岛长江水下地形监测机制”更被列为我市2018年度的十大为民实事之首。 无独有偶。在今年人代会期间,刘阳、姚红等87名代表联名提出“全面排查隐患、加强综合治理,切实维护江堤安全”的议案。由87名代表共同联名提出一个议案,这在我市人代会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可见全市人民对堤防安全的高度关注。 民意之下,担当先行。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起应急治理工程“总指挥”,明确水农、农委、文体旅、财政、审计、三茅街道、城投等单位职责,根据国家防总《关于抓紧做好扬中长江崩岸险情后续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以及长江委出具的审查意见,倒排序时、挂图作战,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应急治理工程; 切实做好群众工作,加快干堤复建区域征地拆迁工作进程,为各项应急治理工程有序推进奠定基础; 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确保按期优质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交出让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 民意之下,更要高质规划。 江堤坍塌的主因是天灾,但“11.8”坍江事件的发生却给全市防汛安全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的堤防还没有达到固若金汤的程度,排查死角仍在,险情隐患仍存。 一年来,加强应急监测、巡查防守,优化、调整抛石护岸的方案,全力加强工程调度……一系列工程进度的背后,是江堤复建的“加速度”;超前研判长江河势、强化水下地形测量、全面提高防洪标准……一项项重点工作的落实,是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 田野“升腾”新希望 一年前,在指南村的救灾临时安置点,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相依相偎。 一年后,再次走进指南村,当看到一栋栋在空地上建起的新楼房,笔者震撼于这360多个日日夜夜发生的奇迹。 指南村九组,是我市受灾群众的新安置区:开工面积13000多平方米、29栋楼房。从签订搬迁协议到正式开工建设,仅仅用了30天。 “腊月十八我家房子就要上梁了,记得来吃酒啊。”从无家可归到即将乔迁新居,指南村15组村民翟照平既难以置信又满心感激,“坍江过后,家也回不去了,现在好了,有了家,我们就有了信心和希望,这一切都要感谢党和政府。” 有个家,是受灾群众的最大期盼。尽早让灾区群众重新拥有一个温暖的家,也是市委、市政府最牵挂的头等大事。 险情过后,“灾民安置”成为三茅街道、村两委开展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张贴、公示、宣传指挥部《关于撤离区部分群众回流居住》通知开始,街道、村、部门三级联动,再次开展入户走访工作,一方面复查登记信息,确保受灾区域统计无误差、受影响房屋及人员排查零缺漏;另一方面,做好群众的心理工作和安置安抚工作,协助争取相关的政策补助和保险理赔,让受灾的村民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截至目前,37户搬迁、补偿、安置户已全部安置到位;“11·8”崩岸江堤重建应拨付的征地、搬迁、安置及相关费用共计8201万也已基本发放到位。 “今年入冬前,29户搬迁户将全部搬进新家!”让受灾群众温暖过冬、安心过年,已是街道、村两委的共识。 “在规划过程中,我们还充分考虑安置村民的实际,通过调整让居民点布局更加科学合理。”指南村党委书记田青表示,“此外,我们村离城区较远,村民平时有个小病小痛的就医十分不便,目前村里正在报批建设农村卫生室用房,建成后将改变村里没有卫生室的历史。”此外,指南村还积极配合市镇部门做好村内水环境整治规划工作,对村内所有河道开展水系治理,让村民享受到水清岸绿的居住环境。 从受灾区的满目疮痍到新安置区的焕然一新,走出阴霾、迎向希望,如今的指南村民,脸上写满幸福。 千米江堤焕“新颜” 灾情过后,“干堤复建和岸线守护”这个被我市列为2018年的“一号工程”正式启动。 3月底,全长1331米的长江干堤复建主体工程全部完工,累计完成土方填筑22.5万方,顺利实现国家防指下达的“三月底完成主体工程,具备防汛功能的目标不能动摇”的任务; 5月底,总投资1.03亿元的岸线应急守护工程已全面完成,共抛石36.63万方,守护岸线4150米。目前正在实施挡浪墙、堤顶路面、绿化等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前完成。 为解决干堤复建的土源问题,我市辗转镇江、江阴,运来更具防洪能力的黄黏土;为追求抛石质量,我市动用一切力量,从安徽、江西等地调来更符合工程要求的块石……从工程开工到结束,高质量、快进度的“主基调”贯穿始终。 “11·8”坍江险情的教训在前,为全面掌握我市整岛江岸水下地形情况,今年市财政预算安排320万元对全市江岸进行水下底下监测分析,通过监测,区分稳定段、亚稳定段、不稳定段,建立预警机制,全面守护岛城120公里“生命线”。 这条生命之线要守护,这道生命之堤更要筑牢。 为了切实维护岸线安全,消除防洪隐患,今年7月、10月,我市更相继启动长江干流江苏段崩岸应急治理工程扬中境内工程和2017年长江坍江段应急治理工程。截至目前,分别完成抛石57.02万吨和7.82万吨,两项工程预计2019年元旦全部完成。 江堤守护,我市从没停止脚步。 灾后一年,是家园重建的一年,是江堤复建的一年,更是全市上下万众聚力的一年。 从大堤抢险到灾后重建,党政干群拧得更紧; 从“众志成桥”到“众志成堤”,扬中力量不断壮大; 这一年,全市上下抖擞精神,屡创发展奇迹; 这一年,干群同心携手共建,浇筑精神大堤。 我们坚信:用扬中精神撑起的大堤必是冲不垮、压不折的!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56216130
位访问者
本年度:22543801 本月:5399320 今天:46461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