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专栏专题
 
专题报道
第二批主题教育学习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 >>专栏专题>>专题报道
专题报道  
上一条:《国家》系列之二:不可淡忘的国家意识 下一条:人权之花开遍神州 人权事业再奏华章
重访革命圣地延安:十三载定鼎社稷 不忘初心继开来
佚名   2016-10-02

  

编者按:丙申金秋,共和国迎来67岁华诞,又逢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新中国,一路筚路蓝缕,历经艰难困苦,铸就盛世辉煌。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历史见证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奋斗的目标和方向,不忘初心,四个全面开启筑梦新征程。昂扬的青春行进在路上,感受江山之锦绣,家国之和美,生活之斑斓,我爱你,中国!激情满怀,挥斥方遒……在国庆之际,中国青年网特别推出“绚美国庆节·幸福阖家亲”系列报道,敬请青年网友分飨。

巍峨宝塔矗立山巅。中国青年网记者张思怡 摄

中国青年网延安10月2日电(记者 张思怡)“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一曲高亢的信天游,在《回延安》的歌声里,我们重访革命圣地。

从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

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七大”工作方针》中指出:“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延安,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

十三载,见证了中国革命从艰难困苦逐步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十三载,开启了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伟业。

直罗镇战役烈士纪念碑。中国青年网张思怡 摄

在这里 革命先辈曾挥洒热血造福后代

在延安市南部有这样一个地方,富县(旧称鄜县)。1935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这里对国民党军发起进攻,打响了红一方面军长征的最后一战,这是一场被毛泽东称为“奠基礼”的战役。

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加速了国民党营垒的分化,对以后的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党中央奠基西北打开了新局面。

在直罗镇战役期间,富县地区的人民为中央红军筹集粮食、运输粮食600多担,负责加工粮食的群众300多人,建立张村驿、上柳池、照八寺、槐树塬4个俘虏转运接待站,工作人员180多人,组织了1500多人的担架队,担架500多副,富县游击大队、富县游击队、中宜独立营分别担任配合主力红军诱敌和阻击任务。“没有群众和我们一致,隐蔽主力,搬运伤兵,供给粮食,都不能做得这样好。”毛泽东事后总结说。

1954年为缅怀和纪念在直罗镇战役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富县人民政府将牺牲的先烈遗骨集中安葬在直罗镇北山寺山下,修建了直罗镇战役烈士陵园。

直罗镇战役无名烈士墓。中国青年网记者张思怡 摄

直罗镇战役十二小烈士纪念碑。中国青年网记者张思怡摄

烈士陵园内,只有三十多块墓碑载有先烈姓名,他们曾挥洒热血,只为造福百姓,只为祖国光明。而更多烈士,他们未曾留下姓名,但革命精神永存,他们在柏山寺下,绿水相伴。

你又可曾想过,十二、三岁的少年能持枪上战场?他们留下的,只有带血带汗的脚印和那份曾经奋勇杀敌的英气。直罗镇战役胜利后,红军指战员们将他们安葬,立碑永记。

清凉山延安新闻纪念馆。延安网信办供图

在这里 新闻战士曾激扬文字挥斥方遒

清凉山,红色延安的“新闻山”。宝塔山上,伫立俯瞰。“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陈毅将军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曾赋诗赞曰。清凉山革命遗址南麓,延安新闻纪念馆就坐落于此,这是是全国唯一的新闻出版事业专题纪念馆。

党中央在延安时期,清凉山曾是中央党报委员会、解放日报社、新华通讯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等众多新闻机构的所在地,是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祥地。当年,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战斗在清凉山的这支新闻大军担任了党中央的“喉舌”和“耳目”的重任,他们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清凉山延安新闻纪念馆。延安网信办供图

纪念馆内中央印刷厂印刷车间旧址。中国青年网记者张思怡摄

“笔和枪一样是战胜敌人的两种锐利武器。”新闻工作者积极响应党中央致力建设一支精悍的新闻宣传队伍的号召,为赢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样的精神,更是当代新闻工作者仍应不断追求的,在和平年代,以笔征战。

延安革命纪念馆前两位老者拍照留念。中国青年网记者张思怡 摄

在这里 千秋万代缅先烈不忘初心阔步前进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之前,有这样一幕引人驻足。两位面容略显沧桑的老者让同行的伙伴为他们拍一张照片:“一定要照上毛主席!”像这样的参观者还有很多,他们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意再忆光辉历史。

王新胜老人今年66岁了。当记者准备上前采访的时候,他正抱着自己的孙子细致地讲述着。建国后出生的他对这段历史非常熟悉。“重游延安,我感触很深。我们这代人,可以说是在他们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革命先辈的精神,应该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老人的父亲也曾是一位从延安走出去的“老革命”,所以老人对这里有着很深的情感。“小孩子可能还不懂这些事,不能明白这些情感,但是我会带他来感受这样的氛围,以后他就能体会到了。这种革命精神应该代代延续下去。”王新胜说到。

延安革命纪念馆成立于1950年7月1日,是全国解放后建立最早的革命纪念馆。目前,纪念馆拥有馆藏文物3.5万件,历史照片1万余张,图书1.3万余册,担负着收藏、研究革命文物资料、宣传展示延安13年辉煌革命史的重要任务,建馆40多年来,累计接待中外观众1800多万人次。

2005年,延安革命纪念馆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重点建设的三个教育基地之一。2006年10月,延安革命纪念馆原主体建筑拆除重建,并对沿袭了半个多世纪的基本陈列体系作了比较大的调整和修改。2009年8月28日,延安革命纪念馆新馆落成并全面对外开放。

“延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圣地”、“陕甘宁边区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两侧的浮雕长卷仿佛又把我们引入了延安时代那令人难忘的火红岁月,带我们接受洗礼。

历史选择了延安,延安铸就了辉煌。红色圣地延安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而成长在新时期的青年,更应延续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如今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征途上,延安“十二五”以来,深入推进扶贫移民搬迁、农村主导产业培育和贫困人口能力素质提升等工作,扶贫工作坚持开发式方针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方略,以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和洛河峡谷地带为重点,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3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市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44.7万人下降到2015年的9.88万。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明显提升,2015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3094元,比2010年末提高了1747元。贫困户主导产业进一步夯实,贫困户产业扶持覆盖率达到了100%,苹果、棚栽、草畜三大主导产业成为贫困户收入主要渠道。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彻底改善,累计搬迁16.95万户、59.3万人,搬迁群众的居住条件、生活方式、收入结构和生活质量得到了彻底改善。围绕农村产业开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4.3万人次,使农村青壮年每人掌握了1-2项劳动实用技能,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50532209
位访问者
本年度:16770953 本月:4838484 今天:50150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