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看扬中
 
滚动播报
头条新闻
扬中要闻
综合新闻
社会民生
热线
江洲论坛
公告公示
专题特稿
影像扬中
视听在线
图闻扬中
文苑
健康
美食
风采
媒眼看扬中
当前位置:首页 >>看扬中>>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上一条:采取新举措 实现新提升——公安机关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访 下一条:水墨河豚
走在希望的田野上——新农村建设异地采访侧记
张克祥 蒋丰华/文 蔡小俊/摄   2006-03-24

  

早春二月,麦苗返青,万物复苏,虽是春寒料峭,但江南的田野悄然已见春天的气息,一股新农村的建设潮也在这悄然而至的春天气息中,一浪高过一浪。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春天。 2月26日上午,带着对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无限憧憬,带着对他乡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向往,市委宣传部组织了电台、电视台和新闻中心三家单位的六名记者赶赴苏南、苏中以及浙江等地新农村建设现场,充分领略异地火热的新农村建设情景,真实传递他乡新农村建设的丰富经验,从而更加坚定全市上下推进扬中特色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千里跋涉取“真经”

  一路风尘一路歌。2月27日至3月3日,参加异地采访的记者们,分乘两辆车,行程900多公里,先后参观了江阴的华西村、海门的培育村、昆山的泾河村、嘉兴的曹王村和南湖的荻港村等5个地区不同的新农村建设现场,他们中有创业发展的典范,有领民共富的典型,有富民举措的详解,有村容整洁的样板,还有文明新风的基地。   虽然采访日程安排紧凑,旅途劳顿,但记者们始终情绪高昂,精神振奋,深深为各地新农村建设的火热场景所吸引、感染…… 在让中国农民扬眉吐气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我们从参观与采访中了解到,昔日的华西也曾经人人穷得没饭吃,而今天的华西却是户户住别墅,家家有汽车,人均存款超百万,秘诀何在?是华西村、华西人不甘落后的奋进意识为华西的今天播下了收获的种子。四十多年来,华西人靠自强不息精神和永不满足的发展意识,迈出了四大步:七十年代造田,成为农业样板村;八十年代造厂,实现农村工业化;九十年代造城,实现农村城镇化;二十一世纪腾飞,实现了农村现代化。 在海门采访时,我们见到了那个“跑官”跑到全国劳模领奖台上的培育村党支部书记叶剑生。他从引导村民种草莓开始,自己出资几千元,并与村干部示范种植,同时向村民承诺试种者暂不收秧苗钱,棚架薄膜费亦由其个人垫付。三年之后,培育村大棚草莓种植面积从200亩增至600亩,农民增收400余万。“跟着叶书记发家致富”,叶剑生迅速成为培育村村民心中名副其实的治穷致富领路人。 创新思维是此次异地采访昆山行的第一感受。在昆山采访时,当我们问及小康昆山建设新农村,最引以自豪的“财富”是什么?他们的答案不是2005年730亿元的GDP,也不是116.82亿元的财政收入,他们的回答是,“富民的指标上去了,农民的口袋鼓起来了。”“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的“三有工程”,为老百姓打开了就业致富之门,让昆山农民腰包渐鼓、笑容绽放。  来到素有水墨江南之称的嘉兴曹王村,但见一栋栋农民别墅掩映在绿叶婆娑的脐橙林中,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路盘坡而上,房前屋后一阵阵脐橙花香沁人心脾。在这里,“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江南水乡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农民居住之所,屋前屋后无杂草,庭院种花草;农民行走的道路,没有横置的杂物,没有一片纸屑;农民门前的河流,碧波荡漾,可以淘米洗菜。   到江浙的新农村采访,我们既为他们在物质创造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产生的日新月异变化感慨万千,也为迎面扑来的精神文明新风所深深折服。 湖州市和孚镇荻港村有个投资400多万元新建的农民公园—————祟文园,里面“小桥流水,亭台楼榭,鸟语花香”。村民闲暇之余,常常三五成群在这儿聊聊天,跳跳舞,散散心。祟文园还是全村加强农民教育的重要阵地,他们在这里向村民广泛宣传党的农村方针政策,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计划生育,法律知识等等,使村民科学文化素质有了提高,营造出了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农村新风尚。 一路行进,一路新景;一路思索,一路交流。流动的新农村采访现场,令人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受益深深。值得记取的是,每到一个采访点,陪同干部如数家珍,农民群众笑脸相迎,这一干群水乳交融的新农村场面,充分证明了新农村建设顺民心、遂民意,也充分反映了农民的热切期盼和参与热情。

一石激起千层浪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异地采访的一组稿件在近半个月的时间内刊出后,全市各相关部门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倍感压力大增,但也信心十足。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扬中农业、农民的又一个春天到了。 开篇之作《华西为什么这样红》在本刊推出后,立即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他们的新农村之路是怎样走出来的,我们的新农村应该怎样搞?”成为热议话题。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首先有了他们的想法:大家认为2006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力推进之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华西就是一个样板,学习华西经验,建出扬中特色,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有了一个目标和方向。 在异地新农村建设的五个系列稿件全部刊出后,大家感触最深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还是要让农民手中的钱更多,腰包更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哪儿入手?关键一条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有钱了怎么干都好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客观地指出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因此,在众多的议论中,大家也清醒地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靠自己建设一个新农村,不是谁给你一个新农村,要思想动员、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党员干部带头,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受益的主体。因此,在与异地他乡的比较中,大家认为扬中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首先有五大矛盾需要化解 矛盾一:减免税负与村镇工作经费不足。   我市农村取消了农业税,种地农民进入了“无税时代”。但是村镇工作需要投入,需要经费,如社会治安维护费、村干部补贴等,现在农业税没有了,仅仅依靠上面拨付实在有限,这就使村镇工作难以正常运转。   矛盾二:粮价下降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近两年来,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如化肥涨幅达20%-30%。而另一方面,粮食价格下降,其他农产品价格也不稳定。这个矛盾加剧的结果,就是农民收入少增收难,进而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矛盾三:人才需求与劳动力素质不高。   随着我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一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兴起,使得用工需求大为增加。然而一方面是企业在本地招不到工人,另一方面是农村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没法转移。因此急需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矛盾四:农民致富需要领头雁与农村能人少。   农村发展需要有一个好的党支部,需要有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但是在我市农村,像叶剑生这样的复合型能人少,而一些有本事的农民则离开乡土,给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困难。   矛盾五: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   我市四面环江,大部分地区都在生态保护范围内,部分村庄属生态功能区的范围。而在农村发展工业项目,很难一下觅得“高枝”,因此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很突出。 其次,有五大难题必须破解:   难题一:发展现代农业资金投入难。   我市总体上虽已初步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而我市的工业化进程还显缓慢,工业反哺农业还没有条件,多数镇区由于底子薄实力小还没能力支持农村,加上全市财政总量不大,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改善生产条件还有一定困难。   难题二:农民发展生产经费不足。 发展农业尤其是发展现代农业、高效农业,需要有资金投入,但目前在我市,由于面对农民贷款的金融机构缺少,农业风险大,农民没有财产抵押,造成农民贷款难,发展生产难以起步,扩大生产难以实现。   难题三:农业技术人才缺乏。   发展现代农业,急需植保、土壤、农机等农技人才,但由于基层待遇低,条件差,很多村、镇留不住人才,有些农机站、农技站形同虚设。因而农民科技致富的技术没法保障。   难题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难。   如今农村富余劳动力与日俱增,但是由于他们很多缺少必要的劳动技能,加上我市总体富裕程度较高,有些农村青年观念不转变,怕苦怕累,因此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是一件易事。   难题五:农村社会事业资金筹措难。   随着文明村镇建设的推进,我市农村面貌发生较大改变,很多农民都在文明整洁的环境里生活。但是由于资金难以筹措、投入不足,多数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没有文化站、图书室、医疗室,农民缺少健康的娱乐场所,大多还是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

群策群力同心干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市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连续多次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中,扬中理应以率先的姿态走在前列,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新农村建设探索模式、积累经验。 建设新农村,富民是关键。我市的乡镇工业起步较早,工业经济较为发达,农民务工工资性收入已占农民总收入的60%以上,发展工业经济成为拉动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为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统筹好城乡产业发展,深入推进创业富民工程,积极开展好“千户兴业”、“千元增收”行动,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市村级集体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 建设新农村,环境是重点。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为重点,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在加大村镇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投入力度的基础上,重点实施四项行动:深入开展“千河疏浚”行动,实现“河深、水清、流畅、岸绿”的目标;深入开展“千埭整治”行动,逐步将自然村集中建成地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配套的新农庄;深入开展“万木增绿”行动,力争每年农村新增绿化树木30万株以上,2010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0%以上;深入开展“万家洁净”行动,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环境保洁长效管理机制。 建设新农村,保障是前提。我市要重点从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教育难”、“就医难”、“养老难”等问题入手,深入推进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将社会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在农村教育方面,逐步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在农村卫生保健方面,继续优化配置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步伐;在农村社会保障方面,重点开展“万人保障”行动,通过市镇两级财政分别给予一定补贴的形式,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确保每年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民增加1万人以上。 建设新农村,和谐是根本。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民风淳朴、健康向上的新农村,是干群关系融洽、农民安居乐业的新农村。必须从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入手,深入推进民主文明建设工程和“万户文明”行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科普教育,加强镇村文体设施建设,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全力推进“强基工程”,努力建设“双强”型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能力,真正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当然,我市在开展扬中特色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培植典型,示范引路,也要整体推进,共同进步,从经济强村的示范建设、一般村的特色发展和经济薄弱村的协调发展等三个层面,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同时,全市各级还必须很好地处理政府引导与农民参与的关系,既要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将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新农村建设倾斜;也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通过投工投劳等形式自力更生,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农村面貌。 蔡小俊/摄


  
  
  
版权所有:扬中市融媒体中心 扬中市新闻中心
苏ICP备05003211号 苏新网备:201407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212020001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0420010
联系人:蔡祥斌 联系电话:88327500 
您是本站第
356594213
位访问者
本年度:22930782 本月:5786300 今天:433441
 
本站不良内容举报
信箱:zy598y5@163.com
电话:(0511)8836681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WWW.12377.CN
  江苏省互联网有害信息举报中心
信箱:js12377@jschina.com.cn
电话:(025)88802724